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的父親生前有肥胖問題,叔伯們也有糖尿病,其實,身為減重醫師的我,本身也是易胖體質。
圖片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
我的父親生前有肥胖問題,叔伯們也有糖尿病,其實,身為減重醫師的我,本身也是易胖體質。
記得就讀高中時,我的體重一度胖到75公斤,因為沒什麼運動,一身鬆垮垮的贅肉,看起來更像是80幾公斤。後來我上成功嶺受訓,因為運動量大增,體重降到了62公斤,同學的媽媽看到了,一時都還認不出來。即使到了現在,我還是容易發胖。
有時候應酬,或是稍微吃得好一點,體重的數字就會悄悄往上爬,這時候我就得趕緊調整飲食、加強運動來控制體重。檢視肥胖的成因,不外乎是先天遺傳、後天環境兩個層面。根據1998年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論文,人體BMI的變化,估計有40 ∼ 70%是受到遺傳的影響,也就是說,「易胖」的父母,生出「易胖」子女的機率還不小。
因此,肥胖有時候不只是一個人的困擾,也是整個家族的負擔。我的病人之中,就有不少例子,是家人輪流來做手術,有些是父母做完之後,帶子女來做,有些則是小孩做過手術,父母覺得效果很好,決定自己也來動手術。
其實,直到1990年代初期,社會上還是普遍認為,肥胖是一種行為失調;是因為缺乏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才導致體重過重。不過,後來的研究發現,肥胖和基因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1994年,美國遺傳學者傑佛利.佛特曼(Jeffrey Friedman)就發現「肥胖基因」的存在。他和另一位學者道格拉斯.柯爾門(Douglas Coleman)合作,用了兩種容易肥胖、罹患糖尿病的老鼠來做實驗,找出牠們過度進食的原因。
結果發現,第一種老鼠的肥胖細胞帶有缺陷,導致「瘦素(Leptin)」分泌不足。瘦素的作用是抑制食慾,進而避免吃得太多,當體內缺乏瘦素,食慾就會難以獲得滿足。而第二種老鼠也是基因有缺陷,身體無法對瘦素產生反應,因此也難以控制進食行為。
當時,人類基因體定序的技術尚未成熟,不過,佛特曼的研究已經揭露,人體內的瘦素分泌不足,會導致過量進食,進而造成肥胖;而基因的缺陷,是影響瘦素分泌的主要原因。自從2001年2月,兩大研究團隊分別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期刊公開了人類基因體的基因圖譜,兩年後,人類基因解碼成功,肥胖和基因相關的研究,因此發展更為快速。2004年,研究人員已發現,超過425種基因,可能直接或是間接造成人類的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