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的父親生前有肥胖問題,叔伯們也有糖尿病,其實,身為減重醫師的我,本身也是易胖體質。
圖片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
我的父親生前有肥胖問題,叔伯們也有糖尿病,其實,身為減重醫師的我,本身也是易胖體質。
記得就讀高中時,我的體重一度胖到75公斤,因為沒什麼運動,一身鬆垮垮的贅肉,看起來更像是80幾公斤。後來我上成功嶺受訓,因為運動量大增,體重降到了62公斤,同學的媽媽看到了,一時都還認不出來。即使到了現在,我還是容易發胖。
有時候應酬,或是稍微吃得好一點,體重的數字就會悄悄往上爬,這時候我就得趕緊調整飲食、加強運動來控制體重。檢視肥胖的成因,不外乎是先天遺傳、後天環境兩個層面。根據1998年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論文,人體BMI的變化,估計有40 ∼ 70%是受到遺傳的影響,也就是說,「易胖」的父母,生出「易胖」子女的機率還不小。
因此,肥胖有時候不只是一個人的困擾,也是整個家族的負擔。我的病人之中,就有不少例子,是家人輪流來做手術,有些是父母做完之後,帶子女來做,有些則是小孩做過手術,父母覺得效果很好,決定自己也來動手術。
其實,直到1990年代初期,社會上還是普遍認為,肥胖是一種行為失調;是因為缺乏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才導致體重過重。不過,後來的研究發現,肥胖和基因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1994年,美國遺傳學者傑佛利.佛特曼(Jeffrey Friedman)就發現「肥胖基因」的存在。他和另一位學者道格拉斯.柯爾門(Douglas Coleman)合作,用了兩種容易肥胖、罹患糖尿病的老鼠來做實驗,找出牠們過度進食的原因。
結果發現,第一種老鼠的肥胖細胞帶有缺陷,導致「瘦素(Leptin)」分泌不足。瘦素的作用是抑制食慾,進而避免吃得太多,當體內缺乏瘦素,食慾就會難以獲得滿足。而第二種老鼠也是基因有缺陷,身體無法對瘦素產生反應,因此也難以控制進食行為。
當時,人類基因體定序的技術尚未成熟,不過,佛特曼的研究已經揭露,人體內的瘦素分泌不足,會導致過量進食,進而造成肥胖;而基因的缺陷,是影響瘦素分泌的主要原因。自從2001年2月,兩大研究團隊分別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期刊公開了人類基因體的基因圖譜,兩年後,人類基因解碼成功,肥胖和基因相關的研究,因此發展更為快速。2004年,研究人員已發現,超過425種基因,可能直接或是間接造成人類的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