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能離開大眾,不能離開對社會的貢獻,星雲大師於著作《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分享「人身可貴,不能輕慢虛度」
圖片來源:pixabay
我想到,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能離開大眾,不能離開對社會的貢獻,否則,只是做一個飯桶或衣架?那又有什麼價值呢?
服務度眾 不做蕉芽敗種
回想初到台灣,我在中壢圓光寺做「水頭」,每天打六百桶的水供應全寺八十人使用;清晨天未亮,就拉車到市場購買常住需要的物品。舉凡寺裡的掃地、淨頭、挑擔、收租穀、看守山林等行單,我從來沒有推辭過。我自許要有供養心,幫忙人家作務,做各種的服務。想來,有了服務大眾的人生觀,就不會辜負自己的一生。
我也曾經想過,我既然出家,就要努力修行;我既要讀書,就要有讀書的環境。也有寺院的護法信徒,說要護持我閉關,讓我專心寫作文章;我也曾有過念頭到靈巖山念佛一生,我也甘願在禪堂裡面打坐終老。但我回想,假如我閉關修行有成,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那許多供養我的人、給我吃飯的人,都還在娑婆世界,他們怎麼辦呢?
想一想,這還是自私的行為,不能利益大眾,就打消了這種不為別人著想、只為自我成功的念頭。融齋法師曾經開示我:「未成佛道,先發心度眾,是菩薩的發心。」因此,我發願要做一個菩薩;芝峰法師的一句「不做焦芽敗種」,也讓我謹記在心,我不要做佛教的焦芽敗種。
人身可貴 不能輕慢虛度
我也有個性格,歡喜在山林裡爬上爬下的活動,享受那種遺世獨居的超然,與天地同在的逍遙;住在山裡面修行,沒有他事,除了早晚殿堂課誦以外,可以說自由自在,也是很愜意。但是我常自想,到世間上來,只在山林裡自我修行,不能為大眾服務,那來到世間上有何意義呢?
在佛教裡面,不少的人靠趕經懺替人誦經,收取一些嚫錢(紅包)維生,因為講經不容易,念經比較簡單。在那個生存不易的大時代,就是我去念經,也還是靠佛吃飯;加上我五音不全,誦經更不是我的志願了。我想到,人的生命是很可貴的,父母生養了我,讓我有機會在世間上做人,能這麼樣輕易的放過自己的人生嗎?
我也看過很多無所事事的出家人,到處雲遊行腳,我不知道他們的旅費是從哪裡來的?我也不知道他們這樣走來走去,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當然也想去旅遊參學、擴大見識,但我不能只是要人來幫忙我:他出錢,我去遊玩?這樣公平嗎?
我也看到一些住在小寺廟的人,天天關門,只有初一、十五開個大門讓信徒進來燒香,所收的香油錢,也夠他維持三餐生活了。但,我能做這樣的出家人嗎?一九五二年,印順法師在新竹「台灣佛教講習會」曾經對我說:「修行、修行,假藉這個名義說這句話的人,其實是懶惰的代名詞。」所以我不能用修行的名義,剝削佛教的飯食;也不能假藉修行的名義,鬼混一生。我也不甘願那樣的醉生夢死。
我也在掛念,自己這一生怎麼樣度過?我想到,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能離開大眾,不能離開對社會的貢獻,否則,只是做一個飯桶或衣架?那又有什麼價值呢?
【書籍資訊】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