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星雲大師出家八十五年,佛光山開山五十年,星雲大師的一生,就是「為了佛教,發菩提心」。佛光山現任住持心保和尚分享:師父的一生所展現的精神力,清楚的告訴我們:如果真的了解菩提心,其實做什麼都可以。
心保和尚,自幼與佛陀有緣,家中有座家廟,身周親人皆發心出家,於1986年追隨大師剃度出家,在佛光山佛學院畢業不久即往海外弘法,現為佛光山現任住持。
圖片來源:《星雲大師的傳承》
心保和尚:
師父強調的始終是「發菩提心」。雖然,師父給自己的人生畫分不同的階段,從宜蘭弘法所具有的超前和遠見,到南部開山建佛學院,他很清楚佛教應該要如何走、走向何方。這些都建立在他看出佛教的問題,對佛教發展的深切關心,進而產生要改變現狀的願心。
我們看師父「八十年如一日」的弘法生涯,「為了佛教」的信念支撐他為每一個眾生種下得度的因緣。在佛經我們常常可以讀到,眾生得度的契機可能是小小的一個因緣,但對個人卻很重要。很多人一開始也有好因緣,但是並沒有堅持下去,根本原因就在於「為了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無法堅持「無我」。
師父的一生所展現的精神力,清楚的告訴我們:如果真的了解菩提心,其實做什麼都可以。說到培養「菩提心」,曾有不少人討論關於大乘佛教不強調閉關,一直強調利他,而藏傳佛教強調「閉關」成為菩提心養成的基礎。事實上,了解「無我」,才可以談大乘佛教的菩提心,閉關對某些人而言有其必要性,根器不同,行持的方法不同,其實殊途同歸。
人間佛教一向是自利利他同時進行。自利後再去利他存在一個盲點,很多阿羅漢證得解脫,斷除了煩惱,成為最有條件證得菩薩的人,但是因為沒有發菩提心而無法與菩薩道相應,確實很可惜。另一方面,如果行菩薩道的人在利他的過程中並沒有自利,也會產生很大的煩惱,因此「自利利他」並行是必要的。師父說「利他就是自利」,以此來處理二者的關係,在利他的過程中需要精進提升,把自己忘掉,最終收穫的其實是自己。
就我個人而言,在接觸人間佛教以及師父的思想後,愈來愈能明白為何師父強調「我在眾中」的意涵。畢竟理念在實踐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理想與現實也會有衝突,要應對這些衝突,務必要深入到大眾中,接觸大眾、了解大眾的苦惱,才能懂得並保有菩提心。
當然,經典的學習也很重要,用佛教的方向和目標提醒自己不迷失。忍辱、精進、菩提心、還有不斷的思惟,這數者交互並用,讓我們不斷堅持著這條道路。在思惟的過程中,要避免就是行持的缺乏,因此,在工作中要接人待物,認識不同的人,我們會感覺歡喜,也就是說動靜二者不可偏廢其一。在動的當下懂得要去的方向,在靜的當下也能歡喜結緣。在「自利利他」的處理上,並不是刻意的,而是要自然、自在,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師父接受的是傳統佛教的教育,但是今天我們看到師父在世界弘法,準確的抓住了問題所在,才清楚佛教現代化應該怎麼走、怎麼改進。
師父的一生,就是「為了佛教,發菩提心」!
這也是我們佛光人最應效法師父的所在,若只是「為了自己」,不僅個人障礙重重、煩惱不斷,也無法帶領佛教走出一條發展之路。可以說,師父一生弘揚的人間佛教是廣闊的,是「發菩提心」的菩薩道!
➢【書籍資訊】《星雲大師與佛光山弟子們》
➢【延伸閱讀】星雲大師談母親:她要我們目中有人,心中懷有眾生
顯示圖片來源:佛祖心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