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善用「異見」的角色。讓「小聲音」可以在「大團體」裡存在、被看見。往往會優化團體最終的決策!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每個唸過心理系的人都修過的「普通心理學」課程,來到課程最後,我們會從「一個人的心理學」聊到「許多人的心理學」。
在心理學分支裡,被歸類在「社會心理學」的範疇裡。這是一個探討人的心理與行為,是如何受社會環境影響的科學。究竟,我們的想法、感覺和行為,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因他人(不管是真實或想像)之存在而受到影響的專業。
在社會心理學的課上,學者的幾個研究的共通發現,簡言之,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在「一群人共處」時,是很不同的。我們有從眾的傾向,我們不自覺會變成「人云亦云」。一群愛冒險的人在一起,整個團體會更愛冒險(這是「團體極化」)。
而異見的力量,就是一本根基於傳統社會心理學研究,卻又走出另一種取徑的科普好書。
本書不像典型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討論「多數人」如何影響「少數人」;而是反過來問,「少數人」可以,以及,是如何影響「多數人」的。
在閱讀《異見的力量》這本書時,除了讓我回憶起過去學習社會心理學的經驗之外,也讓我大感意外。因為有些我們過去「認為」是真理的觀點,在本書裡頭被推翻了。
一個是腦力激盪時,原本被奉為圭臬的「不批判」,其實不一定有助於創意與發散思考(適當允許異見存在的腦力激盪反而更有助於發散思考的進行);同時,「魔鬼代言人」這樣的討論技巧,對於討論出適當結論而言,效果也未必這麼好。唯有「真心」的「異見」,這種真誠才有辦法讓「少數人」的力量瀰漫到「多數人」群體裡。
本書以「異見」為核心,試著討論「少數人」的聲音,如何透過緩慢、間接而溫柔的力量,「檯面下地」影響其他「多數人」。
書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本書作者自己(或研究生)親自執行的研究;而是他在討論各種理論和觀念的地方,引用的一些歷史史實還有電影(讓人非常想找「十二怒漢」來研究一下)。非常適合作為普通心理學課程的推薦閱讀XD!(好想開一個「不普通心理學的書單」XD)
本書雖然很心理學,但其實頗為實用。特別適合「管理者」閱讀,或者需要大量開會、團體討論的工作者。
讀過本書後,你會發現團體決策還是可以帶來好的結果的。但前提是我們「善用」團體的力量,以及,善用「異見」的角色。讓這種「小聲音」可以在「大團體」裡存在,被看見。往往會優化團體最終的決策!
本文刊載於:「心理師的口袋」部落格
【書籍資訊】
《異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