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異見者擁有激起各種反應的能力—有時候是困惑,偶爾是尊重或羨慕。但多半,人們對異見者的反應是憤怒與嘲笑。也因此,敢於提出異見是需要勇氣的。不過,有趣的是,這份被激發的勇氣,卻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圖片來源:unsplash
敢於提出異見是需要勇氣的。不過,有趣的是,這份被激發的勇氣,卻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在另一種情境下,在面對共識時,異見者確實能激起其他人展現反對的勇氣。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解放,異見者能增加我們直言不諱的可能性。
我們在一項研究當中,探尋了這個可能。異見確實具有感染力。或許更精確的說,我們發現,當人們親眼見到別人直言不諱,他們也會產生表達反對意見的勇氣—他們以異見者展現的勇氣為榜樣,儘管他們不一定同意其立場。在親眼看到反對者的行為時,他們似乎被提醒:應該要起身捍衛自己的信念。
在我們這項研究中,另外有一組實驗的情境是這樣的:某個四人小組裡面有一個反對者,在一連串判斷藍色卡片顏色與亮度的實驗,設定異見者堅稱所有卡片都是綠色的。事實上,這些卡片不但是藍色,而且是清澈的藍色,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可以預見的是,其他人認為異見者說錯了,他們沒有接受她的說法。
接著,另一個控制變項則是:每個受測者單獨下判斷—也就是說,他們沒有聽到組內其他人的判斷。在藍色卡片的實驗之後,每個受測者被帶進一個個別的隔間,其他人則在相鄰的隔間。對他們而言,這是新的小組。現在受測者要看一系列的紅色卡片,並需要再一次判斷他們所見到的卡片顏色與亮度。所有卡片都是紅色,當單獨測試,每個人看到的也都是紅色,當被要求用麥克風回答時,他們也都回答「紅色」。單獨詢問時,沒有人會犯錯。
然後,我們設定另一個實驗,情境是小組中的另外三個人都說卡片是橘色,這是一個典型的從眾設定。後來發生什麼事?如果受測者沒有與異見者接觸過(意思就是,如果他們沒有參與異見者把藍色卡片說成是綠色的情況),他們很可能追隨眾人說錯答案。事實上,結果顯示,他們的回答中有70%說是「橘色」而非「紅色」。
然而,如果受測者在之前的實驗,與堅持己見的異見者接觸過,結果會大不相同。還記得,異見者不斷把藍色卡片說成是綠色。異見者回答錯誤,而且其他受測者不喜歡她。她也沒有說服其他受測者回答卡片是綠色。然而,親眼見識到她的異見行為後,讓身處第二情境的人願意獨立思考,勇於表達不同的意見。現在,當面對眾人把紅色卡片說成是橘色時,受測者堅持己見,做出紅色卡片是紅色的(正確)判斷,並且說出自己的答案。相較於七成會追隨錯誤大眾、表示卡片是橘色的受測者,如果受測者在先前實驗中見過異見者的行為,就變成只有14%會追隨錯誤的大眾。
我們或許會認為,異見者只是想爭取眾人的目光,或只是荒謬可笑罷了,我們可能會質疑他們的正確性或神智是否清楚,但異見者確實能將我們從盲從當中解放出來,讓我們願意直言不諱。
【書籍資訊】
《異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