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從眾是人類安全感的來源,當別人都這樣做時,我們經常不管青紅皂白也照做就對了,因此,要成為異見者或是接納異見者都必須學習,都需要勇氣。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In Defense of Troublemakers: The Power of Dissent in Life and Business,也就是「捍衛麻煩製造者:生活和商業中不同意見的力量」,中文書名翻譯得很簡潔有力,叫做「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書中七個章節,正好是七堂課,這本書英文版的封面是一群藍色的魚向同一個方向游動,但是在魚群的中間,你會看到一條紅色的魚面對相反的方向游著,中文版的封面設計則是在一個翹翹板上,一個人在一端翹起另一端的六個人,這些設計意向都很強烈,單單看封面就引發我想閱讀的動機。另一方面,我也經常為當反骨者苦惱,常被說是「白目的教授」等等,這本書為我的行為找到了科學的理由。
作者Charlan Nemeth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專攻心理學與組織行為,他提出了具有各種實證基礎的結論,強調建立共識有時是危險的,要容許異見,才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結論,才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多數意見擁有扭曲現實的力量,少數要如何說服大家呢?
他提出了方法。這個方法也是我所需要的,因為異見者經常被視為叛逆,在古代忠言逆耳,經常死路一條,例如封神榜中比干被挖心,最後聽到賣空心菜的小販說「人無心,必死無疑」後大叫一聲死去,這七堂課看懂了應該可以避免這種下場。
從眾是人類安全感的來源,當別人都這樣做時,我們經常不管青紅皂白也照做就對了,因此,要成為異見者或是接納異見者都必須學習,都需要勇氣。
這本書醍醐灌頂,舉個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論述,我經常在上課時引導學生進行腦力激盪,在過程中,我總是提醒著不要批評別人的任何意見,因為在1950年代艾利克斯、奧斯本提出腦力激盪法後,有四點規則總是被強調的:
一、著重想法的數量
二、以他人想法為基礎
三、自由發言
四、不批評
但作者在2000年進行了一個研究挑戰了「批評與辯論會減少想法生成的」的規則,控制組沒有任何限制,自由發表意見,第一個實驗組則是上述前三點規則不變,但可以批評對方與辯論﹑第二個實驗組則是不能批評對方。結果發現允許批評的實驗組產生最多的點子。過去強調和諧是通往團隊創造力的路徑,但現在這個規則正在轉變中。
另有一點是作者不斷強調的,「異見即使是錯誤的,都有存在的價值」,敞開心胸,才能夠有更好的、更正確的決策。這本書的結語我很喜歡;思想始於不同的意見,不但與他人不同,也與自己原始的想法不同。
我也用泰戈爾的話來為這本書註解: 當烏雲與陽光接吻,便化出滿地繁花。接納異見的力量,將是繁華似錦的契機。
【書籍資訊】
《異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