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作者海蒂.麥波姆挑戰了傳統對同理心的看法,她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同理心是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有力工具,還是它實際上反映並加深了我們內在的偏見?
文/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我們常說做人要有同理心,但是我們真的能同理嗎?還是只是想像對方可能的需求?你真的理解對方嗎?其實我們的同理心千瘡百孔,也經常有條件式的實施,例如對於不同意見、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我們真的有同理心嗎?
你在街角看到有人躺在地上要錢,你猶豫了?你沒給錢,因你覺得不應該給,免得養成他的要錢惡習,你給了,你覺得自己幫到他了,但真相是這樣嗎?我們覺得自己很有同理心,但真的是同理心嗎?還是自己想像的投射?
人們有聚焦錯覺(focusing illusion),也就是人在聚焦思維時,會把聚焦以外的情境脈絡去除,如果讓你想像早上或晚上吃一盤知名的肉醬義大利麵,你會覺得很美味,但如果真正的去吃,早上或晚上去吃會因為情境差異感覺有所差別,也就是想像與真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在同理別人時經常會漏掉對方所處的環境與背景因素。人們往往會高估了自己的感受!
圖片來源:shopify
在學術界和日常對話中,同理心一詞經常出現,但它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卻是一個複雜且爭議性的話題。一方面,同理心被視為理解和連接他人的關鍵;它使我們能夠感受他人的情緒,從而促進了同情和社會凝聚力。然而,另一方面,批評者指出同理心可能有其局限性和風險,因為我們可能更傾向於同情那些與我們相似或與我們有某種聯繫的人,因而導致偏見和不公正。
這本書《發現你的共感天賦:同理心如何運作》旨在深入探討這個複雜的議題。作者海蒂.麥波姆挑戰了傳統對同理心的看法,她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同理心是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有力工具,還是它實際上反映並加深了我們內在的偏見?通過本書,麥波姆邀請讀者一同探索同理心的真正意義和潛力,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但是這不是一般的心理學書籍,也不是易讀的工具書,是思辨的哲學書,適合樂於思考探索自省的讀者們閱讀,更適合讀書會或教學使用。
在深入探索同理心的複雜性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人們總是從自己的需求和背景來看待世界。這種基於個人經驗和認知的視角,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但也容易導致偏見的產生。當我們談論同理心時,我們必須承認這種視角的存在,以及它對我們理解他人感受的影響。雖然我們的生存需要我們對周圍世界有一定的偏見,比如將事物視為危險或安全、有用或無用,但這些偏見也妨礙了我們全面地理解他人的能力。同理心的一個關鍵挑戰在於如何跨越這些由個人經驗和偏見所構建的障礙,以達到對他人深刻的理解和共鳴。
要具有同理心,首先需要認識到自己的偏見。麥波姆強調,自我認知的第一步是意識到我們的觀點並非絕對客觀,而是受到我們自身經歷、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深刻影響。這不僅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一種開放的態度,願意接受和探索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感受。
進一步地,麥波姆提倡通過主動挑戰和擴展我們的視角來克服偏見,當我們遇到背景、信仰或經歷截然不同的人時,同理心的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這種差異性可能最初造成誤解或衝突,但也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和擴展我們視野的機會。同理心要求我們暫時擱置自己的偏見,嘗試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有助於我們發現共同點,並建立起更深層次的聯繫。
由於這本書需要慢讀,所以我摘要各章的重點,讓讀者易於入手。
第一章 「人我之間」引領讀者進入對自身觀點的反思。作者指出,儘管我們可能自認為對世界的看法相對客觀,卻常常忽視了自身主觀偏見的存在。
第二章「何謂觀點」,這一章節引發了對於觀點主觀性的思考,並指出了我們對於自己的觀點通常是局限且主觀的。作者進一步解釋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實際上是如何反映了我們自身的價值觀、生活經驗和社會地位。這一深刻的分析提醒了讀者們,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經歷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因此在理解他人時必須保持謹慎和開放的態度。
第三章「行為者與觀察者」進一步討論了人們在看待自己和他人時所採取的不同視角。作者指出,當我們看待自己時,往往採取行為者的角度,而當我們看待他人時,則轉為觀察者的角度。這種視角的轉換,影響了我們對於自我和他人的理解方式,同時也塑造了我們的行為和互動模式。
第四章「受害者與加害者」則進一步探討了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換位思考是一種理解他人感受和想法的關鍵能力,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反應。透過對他人角度的模擬,我們能夠建立更深層次的共鳴和連結,從而促進更健康、更融洽的人際關係。
第五章「人際互動」,作者討論了現實中更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影響我們的觀點和行為。這包括了在衝突情境中的不同角色扮演、受害者和加害者視角的轉換等。這些情境展示了人際關係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並強调了對於不同觀點的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第六章「換位思考」進一步探討了換位思考的深層次意義。作者指出,換位思考不僅僅是將自己置於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更是一種自我與他人觀點融合的過程。這種融合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促進我們對自己的更深入理解。
第七章「認識他人」則關注了換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儘管換位思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在解決日常衝突和促進良好人際關係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一章節通過具體例子和實用技巧,向讀者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換位思考來改善人際關係和解決衝突。這些實用建議和示例使得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和應用換位思考的原則,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人際互動情境。
第八章「認識自己」深入討論了同理心對於理解自我的重要性。作者強調了同理心在個人成長的關鍵作用。
第九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同理心的陰暗面和挑戰。雖然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但它也可能導致我們陷入誤解或過度擔憂的情況中。
第十章為本書的總結,提供了對於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最終見解和結論。在這一章中,作者回顧了全書的主要觀點和討論,並對讀者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確切的解答。
最後,作者回顧了全書的主要觀點,並提出了一些對於讀者們的思考和行動建議。他呼籲讀者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培養同理心,並積極應用換位思考的原則,從而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