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煤氣燈效應指的是人為了達到控制的目的,而使另一人懷疑他們對現實的看法。煤氣燈效應的最終目的是權力和控制。情感操縱狂積極利用錯誤資訊為武器,不斷向受害者灌輸削弱其自信的資訊,目的是為了從心理上征服和壓制個人、團體或整體社會。然後,情感操縱狂便可隨心所欲地操控受害者,以達到社會支配和謀取個人利益的目的。
「煤氣燈效應」一詞源自1938年的戲劇《煤氣燈下》(Gas Light),其中最著名的改編版本是1944年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的電影,該劇描述一名男子試圖讓他的妻子相信自己瘋了的故事。他刻意製造某些現象,如:閣樓上的腳步聲或閃爍的煤氣燈(因此得名),然後否認發生過這些現象,藉此讓妻子相信那都是她自己的幻想。不論是在戲劇版或電影版,劇中的丈夫均從事著精心策劃的操控行為。但「煤氣燈效應」不僅僅是單指此一種情況,只要是人為了達到控制的目的,而使另一人懷疑他們對現實的看法,都適用煤氣燈效應的說法。
學術研究幾乎鮮少提及煤氣燈效應,直到近幾年,大家才開始對此領域表現出興趣。儘管如此,若您在網路上搜尋「煤氣燈效應」一詞,會發現眾多的檢索結果,來源相當多元,例如:YouTube上的影片、部落格文章和討論區,《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裡也有一系列與此議題有關的文章。煤氣燈效應與主奴辯證法之間的關係,在下列的引文中顯而易見:
對於病態的情感操縱狂(gaslighter)來說,煤氣燈效應的最終目的是權力和控制。情感操縱狂積極利用錯誤資訊為武器,不斷向受害者灌輸削弱其自信的資訊,目的是為了從心理上征服和壓制個人、團體或整體社會。然後,情感操縱狂便可隨心所欲地操控受害者,以達到社會支配和謀取個人利益的目的。
雖然煤氣燈效應常被認為只發生在戀愛關係中,但正如近期的時事顯示,它在職場和政治場域中也時有所見。煤氣燈效應是常見於心理病態和自戀者的行為。然而,根據專門治療煤氣燈效應倖存者的薩基斯(Stephanie Moulton Sarkis)表示,此種情況在反社會、邊緣型、做作型和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中也很常見。
許多人發現自己處於煤氣燈效應的接收端。撰寫本章時,全美都發現自己落入於情感操縱狂的手中。川普(Donald Trump)儘管謊言無數,而且對最基本的治理都一無所知,但他依然獲得了異常的支持,正好證明了一個事實:面對一個扭曲現實的意志堅定者,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但情感操縱狂並不是我們的重點,重要的是情感被操縱者(gaslightee)。
情感被操縱者通常的反應是所謂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此種失調指的是他人所提供的資訊,與個人所認為的事實之間存在衝突。對於認知失調,自然的反應是進行一些探索或反思,以檢驗哪個版本為真,前提是資訊提供來源被認為是可靠來源。例如:無論地平說學會(Flat Earth Society)如何宣稱,鮮少有人會瘋狂地開始探索世界是否真的是平的。當然,如果我們能輕鬆接觸到全知全善的上帝,事情就簡單多了。然而,根據現實,一個人的可靠來源(如:科學家),對另一人而言也可能是騙局。
話雖如此,諸多情況下,事實查核並不麻煩,並且可以提供良好、可靠的結果,如:就職典禮的人群規模就是一例。可是,在較典型的煤氣燈效應案例中,具爭議的事實通常更不明確,可能涉及某人的意圖、對方說的話、其他人說的話(大家都很熟悉這種「各說各話」的棘手情況),或某件事物多有品味、多好或多時尚等。諸如此類的情況下,事實查核必須仰賴他人的配合,但倘若對方是個情感操縱狂的話,也許會不願配合、憑恃記憶或相信自己既有的價值觀和承諾。
然而,最關鍵的是,任何有理智的人肯定都會接受自己可能會記錯某些事、可能犯錯或價值觀過時、有問題,正因如此,他們就很容易受到煤氣燈效應的影響。
成功的煤氣燈效應操縱行為,會導致受害者懷疑自己對現實的看法,認為自己是壞人,同時為加害者辯護,或捍衛加害者。當然,受害者如果能拒絕對方扭曲現實,以此解決認知失調,情況會更好。心理治療師經常指出,有創傷、焦慮或抑鬱的人,比沒有這些疾病的人更容易落入煤氣燈效應的陷阱中。他們所言屬實,統計數據顯示,童年時有受虐經驗的人,在成年後更可能陷入有虐待傾向的關係中。英國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兒時受虐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成年後也遭受虐待,而兒時未受虐的人中,僅有11%的人遭受虐待。
聚焦過往虐待行為的問題,在於它忽略了人在面對猛力且持續呈現的另一種事實陳述時,會合理產生自我懷疑的衝動。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其著作《解密陌生人》(Talking to Strangers)中使用了「預設為真」(default to truth)一詞,主要取自心理學家萊文(Timothy Levine)的研究,藉此表示我們傾向相信別人說的是真話。
這也許是深刻的真理,或顯而易見的事實,主要取決於您的身分。由於我們假定人說的都是真話,所以即使謊言讓人難以置信,我們也還是會傾向於相信說謊者。如果碰巧我們認為自己知道與此不同的事實,我們至少會短暫地懷疑自己。人若從未有過一絲一毫自我懷疑的傾向,其實不太合理。事實上,無論如何都仍堅持自己的信念,是一種心理病態、思覺失調症或偏執狂等精神疾病患者的特徵。
願意懷疑自己對真相的看法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但心理健康並非總是帶來良好的結果。因為處在有害環境中時,健康的個體可能更易受到操縱。最近一項關於錯誤記憶的研究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本文擷取自《發現你的共感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