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人在身為受害者時,會放大他人的過錯;但自己身為冒犯者時,卻會盡可能減輕自己的錯誤。
圖片來源:Pexels
《邪惡:深入人類暴力與暴行》(Evil: Inside Human Violence and Cruelty)一書中,聲稱多數殺人犯,對自己的犯行其實毫無悔意,反倒深信自己犯下這些罪行情有可原;而且其中許多人表示,若有機會,他們會再做一次。為了探索此種態度,是否為一般人普遍看待錯誤行為的特徵,而不僅限於暴力犯罪份子,鮑梅斯特等人研究了大學生對錯誤行為的態度。
首先,鮑梅斯特要求受試學生們,回想被人激怒的經驗,他認為比起涉及傷害更深,或更讓人感到羞恥的情況,人們會比較願意談論被激怒的事件。此外,他也認為此類情況多半都牽涉到不當行為,而這兩件事他都說對了。隨後,學生受試者被要求敘述完整的事件經過。當然,為了判定某些思維和感受是否是不當行為受害者的特徵,我們需要有所對照,而加害者顯然就會是受害者的最佳參照。
於是,鮑梅斯特又讓受試學生回想一件自己激怒別人的事件。然後,他們再次被要求完整講述事情的經過。最後,鮑梅斯特等人從每位學生身上獲得了兩個故事:一是他們被別人激怒的事,另一是他們激怒別人的事。這些故事當然是天差地遠,但就錯誤的嚴重程度而言,卻很相似。儘管如此,受試學生對自己所犯的錯,和別人對他們所犯的錯的看法,卻是相差甚遠。
受試學生被要求描述自己傷害或激怒他人的事件時,普遍傾向對事件的負面後果輕描淡寫,並堅稱他們的行為情有可原,受害者對挑起事端,也有部分責任,自己應當被從輕責罰,而且是受害者的反應過度。受試學生身為加害者時,較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因為無計可施,並否認他們造成了長遠的負面影響。儘管如此,他們的確對事件的發生,感到遺憾並自責。
相同的一群受試學生,在談到自己受人激怒的情況時,諸多方面都認為,這與自己身為加害者時有所不同。他們做為受害者時,認為對方的行為比自己做為加害者時,更加惡劣,儘管獨立的第三方認為,這些不當行為同樣嚴重,但受試學生依舊如此認為。
此外,受試學生還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以及他們和加害者之間的關係,在在都讓他們難以理解別人觸怒他們的行為。他們也更可能認定別人激怒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受試學生身為受害者的情況中,錯誤行為較可能是一連串挑釁的結果,而非單一獨立事件。而且回想起這些事件時,受試學生表示,他們仍然感到憤怒,而且自己有的充分理由感到氣忿。其他研究也發現,人們看待錯誤行為的思考方式十分相似。
可恩斯(Jill Kearns)和芬遜(Frank Fincham)要求受試學生回憶,有人傷害或錯待他們的情況,以及他們傷害或錯待他人的情況,結果發現與前述的研究,有相同的思維和感覺模式。澤克邁斯特(Jeanne Zechmeister)和羅梅洛(Catherine Romero)要求學生描述自己具體身為受害者或加害者的事件,研究結果與鮑梅斯特的發現有諸多重疊之處。
若這些學生的回應,具有代表性的話,看來人在身為受害者時,會放大他人的過錯;但自己身為冒犯者時,卻會盡可能減輕自己的錯誤。之所以會有如此差異,不太可能是因為受試者以受害者身分時,所回想起的錯誤行為比做為加害者時更嚴重,因為他們回顧所提及的事件,基本上嚴重程度大同小異。所以更可能的解釋是,這是前幾章所強調的自私思維的另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