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證據顯示,直接溝通並不保證能理解。部分研究在同理心的準確度典範中,考量「直接」和「理解」之間的關聯。據辛普森(Simpson)等人指出,在解決婚姻問題的討論中,同理心的準確度和避免衝突之間不具顯著的相關性。此外,同理心的準確度,與感知者在評比伴侶想法和感受的表達清楚程度上,兩者之間也沒有關聯。
圖片來源:Pexels
我曾和一名視車如命的男人約會,我很少獲得同意駕駛那輛車,就算我可以開他的車,也總是在他的緊盯之下,不用說,這鐵定會讓人比平常駕駛時開得更糟。我為此埋怨他,認為他的態度顯然是對我缺乏信心和尊重。
但是,當我反思自己對茱麗的態度時,突然意識到,他的感受也許和茱麗開我的車時,我所感受到的一樣,只是我自己過度解讀。我霎時有了一種「我懂了」的感覺,因而心裡倍感寬容。當他人駕駛我們的車時,我們所產生的反應並不合理,或說是不「理性」,但顯然不難理解。
我理解前男友為何在我開車時,會對我指手畫腳,但我並沒有理解他為何有此感覺。我也不明白自己為何在茱麗開我的車時,會如此激動。然後我明白了,人在某些情況下也許變得很固執,要求別人開車的方式必須跟自己一樣,根本不在乎對方是否覺得受到尊重。
我之所以清楚,是因為自己親身經歷過。這正是換位思考的部分魔力,我也許無法用言語精準的表達自己理解到了什麼,有時也只能說「就是那樣」,而「那」其實指的正是我自己的某些經歷。
我當然無法確定前男友的感受,是否如同我在茱麗過彎時未能換檔的感受一般,某方面來說,這並不重要。重點在於,我意識到了自己所視為的譴責背後,也許根本不存在敵意或缺乏尊重。
在此,換位思考為我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對於前任的行為,我至少發現多了一種不同的解釋,而事實上,可能還有更多的解釋。不過,現在先假設我幾乎都理解正確。於是,我們可觀察到,我的模擬和他當時的態度之間,存在著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意味類似的事件,讓他和我以類似的方式做出反應,但這種反應並不代表我們對被冒犯之人,存在任何惡意。
在我的故事中,我在意的是前男友的抱怨,以及所暗示的意義,如:他對我的態度、我們的關係狀態,以及我的自我能力。只要我能善加理解這些方面,細節基本上就無關緊要了。
我並不是指他人的想法與我們無關,但我想表達的是,這通常不是我們主要關心的議題,我們更關心他人的意圖有何特性,他們是好意,還是惡意?友好還敵對?為了更清楚說明,且讓我們回到第三章討論過的席勒斯關係研究。席勒斯指出,雖然瞭解伴侶、父母或子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溝通您的想法,
但現有證據顯示,直接溝通並不保證能理解。部分研究在同理心的準確度典範中,考量「直接」和「理解」之間的關聯。據辛普森(Simpson)等人(2003)指出,在解決婚姻問題的討論中,同理心的準確度和避免衝突之間不具顯著的相關性。此外,同理心的準確度,與感知者在評比伴侶想法和感受的表達清楚程度上,兩者之間也沒有關聯。
這解釋再清楚不過了。而且不止於此,這表示埃普利強調的「我們只需詢問對方的期望或想法」並不像他所主張的如此理想。因為人不可避免地,必須解讀他人的話,而此種解讀主要是根據自身的利益、目標和關注。這就是為何換位思考如此重要,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聽進去對方所說的話!抑或,至少我們可以聽見自己以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