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們對同理心知之甚少,不僅政治家或利益團體,有時連研究同理心的專家都毫無頭緒,甚至不比日常裡不加思索便能運用同理心的普通人瞭解得多。如大家經常指出,同理心之所以讓人困惑,部分的難題在於所謂的「同理心」指涉範圍太廣,從憐憫或同情到理解他人想法等等,統統包含在內。
圖片來源:Pexels
許多人聽來也許會覺得奇怪,我們小時候學習、幫助我們應對社會關係的道理,竟會如批評者所言如此有害,甚至危及道德和法治,似乎有什麼不太對勁之處,但實際上確實如此。身為一個研究同理心超過15年的人,我可以證實此言不假。我們對同理心知之甚少,不僅政治家或利益團體,有時連研究同理心的專家都毫無頭緒,甚至不比日常裡不加思索便能運用同理心的普通人瞭解得多。如大家經常指出,同理心之所以讓人困惑,部分的難題在於所謂的「同理心」指涉範圍太廣,從憐憫或同情到理解他人想法等等,統統包含在內。
此言儘管不假,但問題遠不及於此。事實是,我們默默接受了關於公正和客觀的錯誤觀念。我們假設自己的評估原先就多多少少帶點客觀,能夠容許一些異於尋常;誤以為力求客觀便意味著必須剝除個體經驗,我們追求哲學家內格爾(Thomas Nagel)所說的「本然的觀點」(view from nowhere),意即超越特定觀點的普遍觀點,不受任何特定主體或特定觀點的限制,並透過這種觀點試圖理解事物的客觀真相,超越個人的偏見和情感。我們在法律和道德領域,對公正的討論多過於客觀,但兩者的疑慮很類似。我們剝除主觀性,以接近客觀,換言之,我們抽離本身看待事物的特定(帶有偏見的)方式,以瞭解事物的本質。
此種方式是否是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並非我在本書探究的目標,答案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事務本就難以客觀。為何不放棄追求客觀?人不僅僅是世上的客體,也是主體,我們感受這個世界,一舉一動都身在其中。正如接下來所述,我們在世上的體驗和行動必定涉及對世界特定的觀點,也就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主要是基於它們對於我們自身生存和福祉的貢獻。無論是誰,每個人都受限於自身的觀點,直到另一人向我們展示他們的看法,進而打破我們的思維。
正是藉由與世上其他觀點的碰撞,我們才得以意識到自身的限制,並讓我們能漸漸地更開放、更兼容且客觀地理解我們的世界。同理心不但不會讓我們變得較不客觀,反而能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