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我們對同理心知之甚少,不僅政治家或利益團體,有時連研究同理心的專家都毫無頭緒,甚至不比日常裡不加思索便能運用同理心的普通人瞭解得多。如大家經常指出,同理心之所以讓人困惑,部分的難題在於所謂的「同理心」指涉範圍太廣,從憐憫或同情到理解他人想法等等,統統包含在內。
圖片來源:Pexels
許多人聽來也許會覺得奇怪,我們小時候學習、幫助我們應對社會關係的道理,竟會如批評者所言如此有害,甚至危及道德和法治,似乎有什麼不太對勁之處,但實際上確實如此。身為一個研究同理心超過15年的人,我可以證實此言不假。我們對同理心知之甚少,不僅政治家或利益團體,有時連研究同理心的專家都毫無頭緒,甚至不比日常裡不加思索便能運用同理心的普通人瞭解得多。如大家經常指出,同理心之所以讓人困惑,部分的難題在於所謂的「同理心」指涉範圍太廣,從憐憫或同情到理解他人想法等等,統統包含在內。
此言儘管不假,但問題遠不及於此。事實是,我們默默接受了關於公正和客觀的錯誤觀念。我們假設自己的評估原先就多多少少帶點客觀,能夠容許一些異於尋常;誤以為力求客觀便意味著必須剝除個體經驗,我們追求哲學家內格爾(Thomas Nagel)所說的「本然的觀點」(view from nowhere),意即超越特定觀點的普遍觀點,不受任何特定主體或特定觀點的限制,並透過這種觀點試圖理解事物的客觀真相,超越個人的偏見和情感。我們在法律和道德領域,對公正的討論多過於客觀,但兩者的疑慮很類似。我們剝除主觀性,以接近客觀,換言之,我們抽離本身看待事物的特定(帶有偏見的)方式,以瞭解事物的本質。
此種方式是否是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並非我在本書探究的目標,答案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事務本就難以客觀。為何不放棄追求客觀?人不僅僅是世上的客體,也是主體,我們感受這個世界,一舉一動都身在其中。正如接下來所述,我們在世上的體驗和行動必定涉及對世界特定的觀點,也就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主要是基於它們對於我們自身生存和福祉的貢獻。無論是誰,每個人都受限於自身的觀點,直到另一人向我們展示他們的看法,進而打破我們的思維。
正是藉由與世上其他觀點的碰撞,我們才得以意識到自身的限制,並讓我們能漸漸地更開放、更兼容且客觀地理解我們的世界。同理心不但不會讓我們變得較不客觀,反而能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