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李明憲教授推薦分享,《別再跳脫舒適圈》中提到真正的成功並不是一味追求不斷的突破,而是在舒適圈內持續成長。我們可以透過逐步擴展自己的舒適圈,嘗試新的挑戰和機會,卻又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快樂。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自助手冊,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指南。
這是一本突破觀念,提出具體實踐方法,自助助人的好書!
「舒適圈不是一個禁錮,而是一個能量場,擴展舒適圈的深度廣度,你將發現成功無限」這句話既是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反思,也是對克莉斯汀·巴特勒 (Kristen Butler)《別再跳脫舒適圈:以更少的壓力和更持久的心流狀態,創造你真正熱愛的生活》一書的精闢總結。巴特勒不僅挑戰了我們對舒適圈的既定觀念,更提供了一條通往成功與幸福的嶄新道路,這條路徑不是要你逃離舒適圈而是要你豐富它。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中文書名時深感訝異,特地去翻了英文原文書,發現書名沒有「別再跳脫」這個詞,就只有「The comfort zone」,中文書翻譯強化了作者的核心理念,真是畫龍點睛!但是為什麼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跳脫舒適圈呢?傳統觀點認為,舒適圈是一個讓人不思進取、自滿的區域,而巴特勒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見解,她將舒適圈描述為一個安全、輕鬆、無壓力的地方,是我們內心的避風港,這裡不是我們的終點,而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是我們建立自我、表達真我的基礎。
在巴特勒的觀點中,生活可以被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圈、生存圈和自滿圈。舒適圈是最內層,也是我們應該生活的理想區域,這裡讓我們感到安全且能自由地表達自己。外推到生存圈,這裡是充滿壓力和挑戰的領域,雖然我們在這裡會成長,但也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最外層是自滿圈,這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舒適圈」,其實這裡並不舒適,反而讓我們陷入懶惰和停滯不前的狀態。
在書中她通過自身的故事,展示了如何在面對恐懼時,仍能在舒適圈內找到力量。她為我們規劃了如何打造生活圈流程的三步驟,總共有22章,27個練習,練習完後再進入下一章,逐漸建立與擴展我們的生活圈。整本書分成三大部分。
書中提出了多種策略來幫助我們在舒適圈內實現成功與幸福。其中,她特別強調了正念與專注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例如,每天早晨花10分鐘靜坐,專注於呼吸的節奏,無論是在洗碗、散步還是工作時都可以幫助我們清空雜念,她也提出了如何突破自我限制信念的策略。她相信,通過重寫我們的生活目標,可以培養出積極的心態,擺脫自我限制,開創更充實的人生。
最後,我最同意的是,我們必須學會設立健康的界限。這包括釐清自我的需求和優先事項,不讓他人過度干擾我們的內心平靜。這些界限能幫助我們在處理外界壓力時,保持自身的安全感和安定感。我們更必須定期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況,做出適當調整,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
真正的成功並不是一味追求不斷的突破,而是在舒適圈內持續成長。我們可以透過逐步擴展自己的舒適圈,嘗試新的挑戰和機會,卻又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快樂。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自助手冊,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指南,如果你正在尋找舒服的成功法,那麼這本書將是你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