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們在三個人生圈度過一生,這三個圈子分別是:自滿圈、生存圈、舒適圈。我們在一生當中通常都會在這三個圈子之間跳進跳出。你花最多時間待的圈子,會影響到你所做的選擇的品質,還有你的生活品質。
大家在講舒適圈的時候,其實多半想的是自滿圈。基於這個原因,要認識自滿圈,就必須更深入去探討。
就算他們也許會說自己很滿足,但是待在自滿圈的人們,距離真正的舒適感其實很遠。主要待在自滿圈的人們經常說,基於某種程度的恐懼感(就算沒意識到恐懼感潛藏在自滿圈裡),他們覺得自己被困在原地,無法採取行動,不過,就算這樣,他們還是感到心滿意足。
有時,這種缺乏動機的情況會顯現為普遍的冷漠感。待在自滿圈的人們過日子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不太在乎。他們也許會「滿意」現況,但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心力、沒有清晰的思路、沒有方向,無法奮力取得更多事物。他們也許經歷多次失敗,在嚴重的疑慮下,他們不會要求更多,因為他們會心想:「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還要再試一次?」待在自滿圈的人們,甚至可能很難跟別人、計畫或活動有更深入的交流,他們覺得自己的弱點太過明顯又容易暴露。另一方面,他們可能會分享太多或解釋太多,藉此掩蓋他們的興趣缺缺。
在自滿圈,我們可能會不太喜歡自己。實際上,我們有時甚至會討厭自己真實的內在和外在面貌,討厭自己有能力或沒能力。我們對自己吹毛求疵,嫉妒別人,看到有人過得比我們輕鬆,甚至可能會心生怨恨。此外,還很容易去怪罪他人和處境,但這兩項因素明明都超乎我們掌控。我們還很常使用「一直」、「永遠無法」這類的用語,造成以下局限的信念長久存在:
「我永遠無法順利。」
「我永遠無法達成目標。」
「我一直被忽視或忽略。」
多數人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候都待過自滿圈。在自滿圈,活著就只是設法撐過一天又一天,我們每天感受到的負面情緒很容易就吞噬掉我們的歲月。當我們習慣待在自滿圈,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就會切換到自動駕駛狀態,所以我們目睹的周遭狀況又鞏固內心的恐懼、匱乏、局限。
圖片來源:Pixabay
你肯定看過身邊的人出現這種情況。你可能有某位家人具備許多未開發的才能和技能,卻無法發揮出來。他們停滯不前的狀況,呈現在習慣性的抱怨或冷漠的態度上,對自己的人生漠不關心。這類的情境有個共同點,這種人沒有設法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標(或者我們以為他們應該想要的目標),原因在於他們對於目前的情況太有「舒適」感,但這其實恰好跟事實完全相反。我們在自滿圈裡體驗到的感覺,不是舒適感,也不是滿足感,而是恐懼感,比如:害怕失敗、害怕成功、害怕示弱、害怕心裡在意的事情、害怕真正的相通感。
自滿圈會出現行動麻痺的情況,需要做的事情,其實更是想要做的事情,我們都做不到。如果我們不願探究背後的狀況,也許就會聲稱,我們在原地很快樂,藉此合理化自己的不作為。我們會說,我們是基於喜好,所以才不想要更多。我們對自己、對世界抱持的局限信念,會導致我們困在自滿圈,如果我們不願或無法掀開表層,認不清這點的話,那麼我們就會太過輕易去否定自身的不快樂。原因就在於我們待在自滿圈的時候,會覺得每件事好像都做不到,導致我們跌跌撞撞走在停滯的邊緣。我們往往覺得自己努力做的每件事好像都會瓦解,我們渴望達成的一切好像永遠不會發生。自滿圈帶著一股絕望感,感覺非常非常沉重,令人不適。
自滿的人並不是待在舒適圈裡,他們其實根本就不舒適。待在自滿圈太久,就會感到茫然失措。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我有過。當我跌到谷底時(本書開頭描述過這個經驗),我深陷於自滿圈。我的內心充斥著恐懼、寂寞,還會檢討、懷疑自己,甚至冒出自殺的念頭(只是從來沒有久留不去)。我的心理健康不穩定。我的身體受到損害,大聲呼救。
我無法阻擋這個衰落的螺旋,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在這條路上踏出每一步,都以為自己在做的事情會帶來滿足感。我太過害怕,無法更深入探究自己的行動,而對於把我推進自滿圈的那些恐懼和錯誤的信念,我也找不出來。
在自滿圈,我覺得自己被困住了,倦怠又絕望。我以前一直是個重視解決辦法的人。沒有辦法的話,我會找出辦法或想出辦法。不過,在自滿圈,我感到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就去吃東西。我體重增加,再增加,又增加。我以為食物會帶來滿足感,但其實我是無法追究自己的暴飲暴食是在掩飾什麼恐懼。
我吃得愈多,就愈討厭我的身體、愈討厭我自己,人也變得愈憂鬱。我周遭的一切也開始每況愈下,連收入也變少。我原本是eBay的超級賣家,網路商店的生意蒸蒸日上,後來太過憂鬱,處理不了所有的訂單,結果網路商店沒了。我逃避親朋好友的聚會。對當時的我來說,一切再也沒有意義。我放下內心的夢想,困在原地,不在乎人生。就算只是做個簡單的單一行動(例如刷牙)的念頭,似乎也無法打動我。我不聽電話,躺在床上,然後睡覺。
你的谷底跟我的谷底也許截然不同,這點我也理解,畢竟當時我還是有床可以睡,有物質財產,還有在乎我的人們。不過,我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內心的感覺:深層的絕望和失望。如果我們放手不管的話,自滿圈這個地方會毀掉我們。但另一方面,這個地方也會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最深處、最黑暗的一面,最後獲得成長。
待在自滿圈不一定表示你跌到谷底。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手機,以電力不足的警訊狀態撐過一天的時間。你甚至可能會不時關機,雖然會去充電,但也只剛好充到足夠撐過去。你也許沒想要把自己充飽電,也許電池沒辦法充飽,需要修理。我們在下面會探討的生存圈筋疲力盡以後,就會進入自滿圈,我們在這裡待的時間愈長,就愈是會跟自己切斷連結,就離那些讓我們感到真正喜悅、舒適、滿意的事物愈來愈遠。所以夢想才會在自滿圈死去,不是在舒適圈死去。
你有可能找到方法離開自滿圈並茁壯成長,我就是活生生的證明。我能夠離開那片黑暗,就是運用本書分享的技巧。所以如果你現在是在自滿圈裡,不要擔心,我會在這裡向你伸出手。
待在自滿圈裡投入創造的人們,他們的內心想的是:我覺得自己所在的地方很好,為什麼要設法拿到更多東西?畢竟,這世界是個辛苦又不公平的地方。對我而言,什麼事情都不容易。懷抱夢想毫無意義,因為希望會帶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