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甘地教我們,懂得寬容,是強者的特質。看到一個人的惡行,要跟我們如何對待這個人,清楚地劃分開來。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有時候,我們在無意間重複了孩提時經歷過的暴力和羞恥,延續了早該結束的破壞性,又將之留給了後人。
我喜歡看一個人,怎麼對待比他弱小的人,像是他的孩子。如果一個人對待自己的孩子都使用暴力,那他的內心會是什麼樣子?他對自己的內在小孩,能有愛與寬容嗎?
作者是印度聖雄甘地的孫子,在差不多要到青春期的年紀,有兩年時間跟甘地一起住在靜修院──那也是甘地被槍殺的前兩年。這無疑是一段相當重要的日子,我萬分感謝,作者用一種相當獨特的視角,記錄下這段時光中甘地的言行。
我多年前看過《甘地傳》,不過現在的記憶已經相當模糊。這本書以一個孫子的好奇觀察自己的爺爺,那時甘地已經相當有名氣,而年少的孫子正要開始了解整個世界,我等於藉著作者的耳目,近距離窺看甘地的日常,重新拼湊了一次對甘地的認識。對於想要了解甘地生平的人來說,這是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我常常注意到有一種類型的新聞,這種新聞不多,但一年大約會看到一次。就是孩子遇到疑似被欺負的狀況時,家長要孩子以眼還眼,他們還可能替孩子出氣,用暴力去處理。
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常要以眼還眼,那就容易瞎了眼。因為那些負能量常常傳回來又傳回去,沒有人是贏家,常常在比誰輸得更慘而已。這其實就是霸凌的開始,我們心裡怎麼想,我們就容易成為那樣的人──用暴力解決問題,常滋生更多問題。
甘地教我們,懂得寬容,是強者的特質。看到一個人的惡行,要跟我們如何對待這個人,清楚地劃分開來。
沒有人能跟一雙握緊拳頭的手握手,暴力難走向和解,即便是跟自己的孩子和解。通常,我們是在愛裡和解,而這會牽涉到相關當事人,心裡有沒有愛。
在這個崇尚貪婪的社會裡談愛,有時候會顯得有些荒誕。尤其人類的貪婪,已經一步步讓地球走向毀滅,然而人類實在難以醒覺,因為我們實在不容易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我相當感恩作者願意花一些篇幅,描述甘地的大兒子。「他似乎窮盡人生破壞甘地的名譽」。這正是一種謙遜的表現,知道自己的不足,即便甘地的思想影響了全世界如此多人,卻依然影響不了自己的大兒子。
我在看了甘地思想的良善之後,我也同時看了不少網路上對甘地的詆毀。那種善惡兩邊站的思維模式,正是我們煩惱的根源。
常常讓自己歸零與倒空,是再次蛻變的途徑。
「如果你的自我很強,你會很難向他人展露尊敬與憐憫,反而容易接受種性制度與階級分別。當然,我們無法看到其他人的觀點。」
當父母老是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我們便難以欣賞孩子的創意,看見自己的不足。所以即便是父母,也要學習怎麼愛自己的孩子,就像要學習怎麼愛自己一樣。
謙遜是很好的一條道路,能在付出中慢慢放下自我,便有機會找到其實一直跟我們同在的真我。我們常常要在不完美之中,去展現某種接近完美的狀態。
甘地提醒我們,儘管人的耳朵有兩邊,卻常常偏執一面之詞。我們的雙眼雖是平行的,卻常常不平等視人。
他希望我們平等對待彼此,包括男人與女人。他重視婦女平權,他呼籲男人停止壓迫婦女,也停止把女性視為男人的財產。男人可以用尊重的態度對待女性,將女性視為平等的夥伴。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心裡一直在想:如果甘地的教誨放到家庭裡實行,那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更有機會體驗到愛與幸福!
「沒有人可以解放你,除非你解放你自己。……解放的第一步,必須從內心開始。」
我在意心靈成長,然而,這其中有不少觀點會被社會主流價值所訕笑。我認認真真對待在我心中飄動的每個念頭,我想要試圖了解它們,想知道它們從何而來,又給我帶來了什麼?
顯然,世界上許多崇尚名利權力的人,很難認為這些對我如此重要的練習有多大意義。即便如此,我依然不忘這些每天的基本功,重點或許不在於我想改變這個世界,而在於我不想輕易地被世界所改變!
即便贏得了世界,也不一定能得到內心的自由。
書中提到,甘地曾希望年少而憤怒的作者,試著書寫情緒日誌。藉著書寫,我們有機會抽離,並且理解他人的觀點,尋求更全面與成熟的應對之道,這便是認真對待自己念頭的一種好方法。
甘地也教導作者靜心,不管是靜修院的作息安排本身,或者是甘地特別提供給作者的方法,在今日心理學研究來看,不少都有穩定情緒的功效。所以我在閱讀的時候,常感覺驚訝,他怎麼能在這麼早就實踐這些後來被驗證過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的祖父不認為你需要效忠一整套教義、放棄你自身的感覺或判斷。你要思考、提出疑問,讓自己成為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請別把我的話當真。您可以自己來看看這本書,有您自己的體會,讓甘地的教導成為您的一部分,不管是我們認同或反對。
您能把耐心拿出來看到這裡,讓我向您感謝。祝福您,在愛的力量中自我接納,因跟自我和解而自由!
【書籍資訊】
《甘地教我的情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