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如是使用非暴力的方法,父母與孩童會彼此尋求共同點,尋找互相支持的理由。父母也會接受,孩子的缺點大概是源自父母自身的缺點。
圖片來源:pakutaso
痛打孩子只會造成毫無效果的暴力循環
我後來在曼菲斯參加一個研討會,當老師一個接一個堅稱,讓孩子學會紀律最好的方式就是體罰時,我非常震驚。
一位老師說,她在教室裡狠打孩子之後,他們自然會怕她,這時她只需要怒目而視,孩子就會乖乖聽話。她也許對自己的方式感到自豪,但是,一如瑞吉斯修女的行為,長遠下來反而會造成破壞性的結果。不只這位老師以暴力之道教育孩子,她必須持續升高自己的暴力才能控制孩子的行為。她的教導方式引起孩子的輕蔑與反彈,使她的學生喪失了人性。
這種暴力的教導方式竟然會被美國主流學校所接受,令我大吃一驚。但更令我震驚的是,如今還有十九個州允許體罰。據估計,每年大約有二十萬名兒童在學校裡遭到握有權威的成人毆打。
我們必須停止稱此為「紀律」,並承認這是對兒童施加暴力。我們允許那些掌權者(老師和校長)藉由攻擊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發洩自身的挫折。只有在家長與老師本身缺乏更好的處理與更有經驗的教導方式時,才會訴諸於體罰的行為。
情緒暴力
然而,一些不體罰的父母,卻用同樣具有破壞性的方法。最近我聽說一位青少年在屋外罰站,身上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我是惡霸,如果你痛恨惡霸,就按喇叭」,這事讓我感到很難為情。在我看來,以這種方式懲罰孩子的父母才是真正的霸凌者。如果運用你的權力羞辱比你弱的某人不是霸凌,那什麼才是霸凌?
用這種方式羞辱孩童(對他們施加情緒暴力)的影響可能非常嚴重。我聽說一位父親為了懲罰他十三歲大的女兒傳性感照片給男同學,就剪去她的長髮,這真是令我震驚。這位父親把她發抖的樣子拍攝下來,還奚落她:「為了這個值得嗎?」他將這支影片上傳到 YouTube 上。不久之後,年輕女孩從橋上跳下自殺了。許多因素造成這名青少年自殺,悲痛的父親現在面對自己的暴力,也問了同樣的問題:為了這個值得嗎?
我的祖父只相信用非暴力的方式教導孩童,但這比單純避免肢體衝突更加複雜。以非暴力之道養育孩子,意味著你的家庭將充滿愛、尊敬與共同的目的。當父母與青少年對規定有不同看法時,父母有時會這樣說:「這是我家,只要你住在這裡一天,你就要遵守我的規定。」這樣的訊息傳遞衝突與敵意,使父母與孩子處在對立面。如是使用非暴力的方法,父母與孩童會彼此尋求共同點,尋找互相支持的理由。父母也會接受,孩子的缺點大概是源自父母自身的缺點。
【書籍資訊】
《甘地教我的情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