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吳作棟急於達成的不光是為了讓自己做出成績,更是為了調整並重塑這個政府治國理政的思想信念。
圖片來源:unsplash
吳作棟從來不會讓人覺得他的作風很強硬,而更像是個總願意聆聽的人。——陳慶珠(學者兼外交官)
一九八五年一月宣誓就任副總理一個月後,也就是同年二月十六日,吳作棟在總統府與總理李光耀共進午餐。這位新前鋒告訴守門員,他心中有一道想突破的龍門:創建一個新單位,透過這個單位設法瞭解人民的想法,體察大家在生活上關心些什麼,以及對政府的政策有些什麼反應。
早在人民行動黨對一九八四年大選的檢討報告完成之前,吳作棟就直覺地對行動黨差強人意的表現總結出原因。他說:「那個時候,政府給外界的觀感就是不願意多聽聽人民的心聲,只是一味地將政策強壓在人民身上。這樣的看法相當普遍。」
而他所提的概念,原始雛形源自舊有的「公眾投訴局」,這個單位在一九七九年因為受到民眾冷落而被解散。李光耀在這場飯局上給了吳作棟他的祝福。後者隨即展開行動,雷厲風行地落實這個想法。
他在幾天內向內閣提及這事,讓社會發展部長丹那巴南迅速草擬一份建議書,將概念具體化。建議書很快提交內閣討論,大家討論的其中一個重點是:該給這個新單位定一個什麼名稱?
吳作棟回憶道:「高級部長拉惹勒南問我們,希望這個單位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我說:蒐集民意。他就建議:那乾脆就把它稱為『民意處理組』,如何?我說好啊!」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民意處理組」正式成立,由向來敢怒敢言的後座議員陳清木擔任主席。這是這個國家歷來第一個體制化的國家層級民意蒐集機制,從萌芽到誕生只花了區區兩個月時間,即使是在這座公認快速發展的城市裡,其效率之高,還是前所未聞。
吳作棟急於達成的不光是為了讓自己做出成績,更是為了調整並重塑這個政府治國理政的思想信念。問及為什麼需要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創建「民意處理組」,吳作棟答得乾脆:「因為這勢在必行。」一語道出他當時的急迫感。
顯然,他非常清楚民意已發生變化,政府不得不做出相應適宜調整,也必須讓民眾看到政府的態度。藉由成立民意處理組,他要向人民發出的信號再明顯不過:這位準總理接班人已經做好準備要改變治國作風:從一個由上而下的「保母式政府」,逆轉為「由下而上」的作風。他決意讓保母蛻變為夥伴。
吳作棟的想法背後並沒有什麼偉大的理論。他直白地說,自己從來不是什麼哲學大家的「忠實讀者」。他也並不是一個重視意識型態的領袖,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
他的思想基礎就是很直截了當地對一些小癥結進行診斷,再以最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對症下藥。姑且稱之為「吳氏務實作風」吧。在吳作棟看來,由上而下治國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是時候推動一個真誠且更能長久持續的「由下而上」的運動。
他補充說:「當然,政府還是得負責出點子、做決策,但你必須有一套由下而上的流程,才能真正建立起參與式民主。」在這麼一個新的生態系統下,權力分散了,不再只集中在一個決策點。治理模式會變得較雜亂,但是對吳作棟來說,這是必經的過程。
即使是在軍事領域這一塊,他也不惜承擔這個「雜亂」的代價。一九八四年,國防部長任內,他就推動了「全民防衛」的概念,鼓勵每一個新加坡人都為國家防衛盡一分力。
他在那一年的一次致辭時說:「一個團結的社會,心意相通、心跳一致,就不會有任何縫隙可容外人乘虛而入。因此,你本人,你的先生或妻子,還有你的孩子們,你們都得負起各自的角色。任何潛在侵略者面對的都不會只是我們的彈藥,而是全體人民。國家防衛是整體的,必須全民投入。」
【書籍資訊】
《吳作棟傳(1941-1990)》
出版日期: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