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我們期待和解,只是,和解並不容易。原本以為他們老了、弱了,能心平氣和的談談過去,化解心結,然而全不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期待和解,只是,和解並不容易。
有個四十歲的男人,因為父親管教太嚴格,相信棒下出孝子,在棍棒無情的笞撻下,少年時便逃家了。逃家之後,父親發出狠話,與他斷絕父子關係,他也就像個孽子一樣的四處飄泊,心中懷著被拋棄的孤絕感,什麼工作都做不好,情感關係也很疏離,有種莫名的悲憤充塞在靈魂深處。
當他聽說父親已經住進安寧病房,以為這是最後的和解機會,他想告訴父親,自己並不是真的想離開家,也不是不愛父母,只是被打怕了,不得不逃走。
沒想到父親聽見他說小時候被打怕了,便從床上騰起身子,雖然已發不出聲音,卻雙眼圓瞪,惡狠狠用唇語,指著他說:「滾!」一旁的母親也尖叫大哭,對斥罵,趕他出去。他狼狽顛躓的逃出醫院,真正絕望了。企求等待了半生的和解,永遠不會發生了。
最初聽聞這個故事,我的同情全給了兒子,覺得這個父親太固執,也太狠心,讓兒子如何繼續未來的人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我站在父親的角度去感受,忽然能夠同理老人的心情了。
這父親並不知道除了體罰還有更好的管教方式,他只是盡力做好父親的職責,當兒子逃家,他覺得自己被拋棄了,付出的心血都白費了,於是憤怒的宣告斷絕父子關係。這兒子竟然真的再也沒有回來,逢年過節的時候,何嘗沒有期待過?暗暗等著,也許只是一通電話,也許忽然迷途知返,可是都沒有,什麼都沒有。
不聞不問幾十年,父親的心也冷了、硬了、成了灰。等到他老了、病了、將要死去了,以為兒子回來是認錯的,沒想到竟然責備他當年的管教方式,於是,他徹底崩潰了,那樣憤怒羞辱,無地自容。
父子二人其實都在等待和解,卻因為各自抱守著創傷與委屈,從此生死兩隔,這是兒子的終身遺憾,何嘗不是父親的?許多中年人的成長記憶都不快樂,追究起來當然常和父母親相關,有些人在歧視、壓抑與委屈中長大;有些人在衝突、暴力與疏離中長大,好不容易走到自給自足的大齡,以為可以揮別陰暗的過往,老父母卻需要你的照顧,命運再次掌握了你。
原本以為他們老了、弱了,能心平氣和的談談過去,化解心結,然而全不是這樣的,一碰到過去,老人們有千百種藉口與推託,甚至是指責,你又成了那個憤怒、悲傷而無助的孩子。與老父母和解是很困難的。
曾經回到故鄉看看自己成長的老屋嗎?如今已經頹圮,房梁塌陷,窗戶破毀,被荒煙蔓草包圍。想要在那裡尋找安全的棲身之所,只是徒勞無功。拉出距離看待被照顧的父母,他們也就是無助的、被病痛纏身、充滿恐懼的老人,如此而已。和殘破的老屋並無二致。
只要能在心中與自己和解,便已足夠。
【書籍資訊】
《我輩中人》
出版日期: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