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傷害必須要和解嗎?傷害一經發生便無法逆轉,有時深重的痛苦甚至會將我們拉至仇恨的泥沼中,但只有與自己和解,相信理想的生活終將到來,才能重新尋回平靜的內心,不至於陷入加害者給予的情緒遺毒中。
圖片來源:pexels
日本人最熱衷發明新的詞彙,每一種詞彙被發明,就意味著一些新的思潮與態度正在成形。像是「卒婚」,很現實的反映出中年以後的夫妻,兒女都已拉拔長大,兩人之間再無火花,甚至愈來愈南轅北轍,然而,斷然離婚似乎又太激烈了,於是分居兩地,彼此再無羈絆。因為沒有了配偶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偶爾需要相處時,反而更覺輕鬆,心平氣和。
近日的流行語彙則是「終活」,指的是為邁向人生終站而進行的身心準備。《康健》雜誌完成了一項「終活大調查」,藉此了解人們在終活計劃中最想做到的是哪些事。果然不出所料,有百分之七十三的人認為「和解」是終活的重要事項。
聽了我國中時期被霸凌的故事後,小學堂的孩子問我:「如果再遇見當年霸凌妳的人,會原諒她們嗎?」
「因為我好好的長大了,所以,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有限。但是,如果這件事太嚴重,使我根本沒有機會長大呢?」我對他們說了玫瑰少年葉永鋕的不幸遭遇,因為他的陰柔氣質而慘遭霸凌,最後竟然在男廁暴斃。
孩子們顯出震驚與不忍的表情,教室裡變得好安靜。
「所以,想要請求原諒或和解,不如不要做出傷害別人的事。多用點同理心,設身處地想想,如果你是那個被傷害的人,又會怎麼樣?」
然而,人類的可悲在於這樣的傷害與霸凌似乎不會滅絕。成年之後,我漸漸體悟到,那些傷害的言詞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我是否同意或相信那些惡意的話語?如果我相信那個手執武器站在面前的人肯定能傷害我,那麼,就算他的武器刺向虛空,我也會痛不欲生。
我看過一部武俠片,有位想成為武林至尊的俠客,得到一柄削鐵如泥的寶劍,打遍天下無敵手,於是他千里跋涉,去挑戰退隱的絕世高手,絕世高手原本不想理睬他,卻禁不起他的糾纏與挑釁,只得出招,才比劃了幾招,至尊俠客的寶劍應聲而斷,他震驚到無法置信,高手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武器?
「我的劍並不特別,而是你的劍已經有了裂痕,所以一擊就斷。」高手幽幽的說。
在他人的言詞中受傷,是因為我們心中已經有了裂痕?
就像是被誘惑所引動,是因為我們心中已經有了慾望?
青春期遭遇霸凌,覺得度日如年,如今想來卻是那樣遙遠,有一段長長的歲月,我甚至已經把它遺忘了。而後的人生常有不公平的事,造成大大小小的傷害,我也不會期待那些給出傷害的人表達歉意或者和解。只要人生道路繼續向前,我們就能走出自己的美麗新境地,不必過度執著。
我知道創傷對每個人的意義與影響都不同,中年以後聆聽過悲慘的故事,我總忍不住問當事人:「你是怎麼走過來(活下來)的?」我其實想知道,當人類面臨摧毀時,會怎樣保護自己?
享譽國際的心理治療師伊蒂特.伊娃.伊格(Edith Eva Eger)在二戰時,曾被抓進納粹集中營,受過各種迫害,父母死於煤氣室,她和姐姐靠著無比勇氣僥倖存活。年過九十的她,出版了《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
「走出受害者心態,才能迎向接下來的人生。」這是她面對創傷的態度。
「只要活過今天,明天就自由了。」伊格這樣說。
走過受害的經歷,最貴重的禮物也許是希望與相信。懷抱希望,相信未來,而後獲得理想的生活。
年紀漸長,發現不管擁有多少東西都不見得能快樂,內心平靜,沒有罣礙,才是最珍貴的。與全世界和解之前,最該做的,就是與自己和解。
➢【書籍資訊】《自成一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