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人生要看遠一點,很多目前是不利的情況,好好做,以後都會帶來想不到的收穫。
攝影/楊棟樑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編按:
一年前的今天(2019/4/10)全球六地(布魯塞爾、聖地亞哥、上海、 台北、東京和華盛頓)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首張黑洞照片。中研院領軍的台灣望遠鏡建築團隊,是這次全球黑洞攝影計畫的關鍵推手。25年來,他們面對著氣候的嚴酷、離鄉背井的孤獨,與國際政治的凜冽……他們建築的,不是望遠鏡,而是智慧的天梯,把宇宙的真相帶到人類眼前。
天文學對一般人來說,是個深奧且跟生活沒有關係的一門學問。雖然每個人小時候都對天空有很大的好奇心,也都有過夏日夜晚「臥看牽牛織女星」的經驗,但是這個好奇心在進學後,很快就被國英數所取代,父母也鼓勵孩子去念有應用性、容易找工作的科系。
天文學在填志願時,常常不在前十名之內,雖然我任教的大學天文所很有名,但同屬理學院的我們,真正去過天文所、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的同事好像也不多,就遑論「黑洞」在一般人心目中究竟是什麼了。所以我很高興終於有一本可以讓學生了解天文學是怎麼做研究的書出來。
這本書不難讀,因為它沒有高深的數學方程式和天文理論,相反的,它像一本傳記文學,把台灣如何參加國際探究黑洞計畫的過程寫出來,讓學生知道每一個成功都是許多人蓽路藍縷,同心協力的成果。
作者在書中詳述夏威夷和格陵蘭觀測站建立之過程,天時、地利和人和缺一不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找對了人、天時(格陵蘭冰封半年,沒有趕上六月的船期就只能再等一年)、地利(觀測站要放在哪裡?別人的領土允不允許我們建?)都可以克服。
在書中,讀者可以看到科學追求真理無國界的精神(在看此書時,正好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嚴重,看到有國家抱著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的態度不禁憂心,因為病毒也是無國界的)為了一究黑洞是什麼,國際上有能力的國家(因為天文觀測的儀器非常的昂貴)攜手合作。
這種科學精神是我極力推薦此書的原因之一。現在的科學任何一個領域都無法單打獨鬥一定要團隊,集眾人之力共同成就一件事,這個精神在國內還相當缺乏,各校門戶之見還很深,要在國際上出人頭地,我們一定要團結一致對外才有可能。這本書應該可以給想走學術研究之路的年輕人一些啟發。
另一個我很感動的地方是作者在念博士時,因為讀的超流體這個領域很冷門,他怕畢業出來會找不到工作,便去跟指導教授商量(改題目?換教授?),教授很嚴肅的說,做學問最重要的是「學會做研究的方法與態度」,Bravo!這就是念研究所的精髓,只有日夜跟在老師身邊做實驗,才學的會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因為它是一個內隱的習慣。
學位絕對不是一紙文憑可以涵蓋的。以前我們常能從一個學生做實驗的態度判斷他是誰的學生。我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時,我的老闆叫Arnold Starr,他是神經科的系主任,我第一次看到他時,他蹲在地上,用刀片把黏在地板上變黑的口香糖刮起來,他不能忍受實驗室有不該存在的東西。
他治學和訓練學生一絲不苟的態度使他的學生走出去別人馬上知道,因為態度不一樣。我很高興看到作者做了明智的選擇,留下來接受良好的治學訓練,這使他一輩子受用不盡。
另外,與其抱怨環境不好,不如把工作做好。作者初去實驗室時,需要一台能夠把氦的溫度降到接近絕對零度的儀器,以觀察液態氦的流動。當時實驗室只有一台報廢的超低溫冷凍機,他是老闆唯一的學生,沒人可幫忙,只好自己動手做。靠著看操作說明書把它修到可以用,使他能順利收集論文資料,畢業。
這個看似挫折的經驗使他後來在中研院天文所負責夏威夷望遠鏡的工作,因為他有動手組裝儀器的經驗。所以人生要看遠一點,很多目前是不利的情況,好好做,以後都會帶來想不到的收穫。
最後,我想講一句,很多人罵聯考一試定終身,但是教改二十多年下來,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年若沒有公平公正的聯考制度,很多孩子,包括作者,是不可能有今天的。國旗歌說「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想來真是感慨。
【書籍資訊】
《黑洞捕手》
出版日期:20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