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持續銳變 贏得信賴
從一家本土公司開始扎根,不斷創新增強實力,中鼎不僅在煉油、石化、液化天然氣等領域位居領導地位,更跨足了一般工業、交通、環境工程、高科技等領域,成為許多國際業主指定的合作夥伴。
在前進「台灣第一,全球百大」的工程公司的道路上,中鼎從無數挑戰中磨練出獨特組織文化,培育海內外八千多名的中鼎人成長茁壯,具備站上頂峰的堅實力量。
熱情推薦
蕭萬長,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潘文炎,中技社董事長
簡又新,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序 不斷超越自我的台灣之光 蕭萬長
把握成功方程式,持續前行 潘文炎
堅持正確信念的銳變 簡又新
楔子 推動世界前進的力量
第一部 贏得信賴的工程領航者
第一章 面向時代的使命
第二章 征戰前線,海外試金石
第三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練功
第四章 進擊全球,遍地開花
第五章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第六章 上校團長制打破升遷瓶頸
第七章 凝聚向心力,八千人一起拔河
第二部 成功銳變的七大驅動力
第一章 硬實力——淬煉基本功,厚積薄發
第二章 意志力——化痛苦為養分,化逆境為轉機
第三章 突破力——多元轉型,變革再造
第四章 洞察力——掌握趨勢,眺望未來
第五章 創新力——智能工程,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第六章 學習力——建立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無國界
第七章 永續力——以綠色工程為地球永續把關
不斷超越自我的台灣之光
蕭萬長.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全球經濟快速變遷,台灣的工程服務產業也經歷了多項挑戰與銳變。在這樣的變動起伏中,中鼎集團的表現格外亮眼,從成立時資本額不過45萬元的小公司,到成為台灣第一、全球排名第五十五的工程服務集團,他們在台灣乃至國際上的成就,不僅是一家企業的進化史,更可以說是一部台灣工程服務的產業發展史,對台灣工程業和整體經濟發展都深具意義。
回顧過往,中鼎從石化業務起家,在十大建設期間參與並見證了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後續,將業務範圍擴展到非石化領域,例如:環境、電力、交通、一般工業等,這幾年再拓展到高科技領域。其中,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中鼎承攬的燃氣電廠與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成功協助台灣的能源轉型;以及早年率先投入垃圾處理領域、建置現代化焚化爐的貢獻。這些都是對國家社會有益的建設,也展現出中鼎掌握時代趨勢的發展軌跡。
看見中鼎的成就,我與有榮焉,更欽佩余俊彥總裁的格局和遠見。回顧我和余總裁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當時我剛從行政院退下來,因緣際會受到時任中技社董事長、也是我在國貿局老長官劉維德的延攬,加入中技社,而余總裁便是在那時留給我相當深刻的印象。
余總裁做事總是有條不紊,每次接到劉董事長指派給他的任務,總是會做許多筆記,然後使命必達。
因此,2000年年初,中技社考慮誰來負責中鼎時,劉董事長諮詢了許多人的意見,我也是其中之一,而我當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余總裁。
事實上,看著中鼎不斷銳變成長,我認為余總裁居功厥偉,因為他具有宏觀的國際視野,以及善用人才、培養人才的能力,從剛開始配合政府政策進軍沙烏地阿拉伯,到後來的東南亞、美國等地,在與國際大廠合作的過程中借力使力,效法他人的強項並加以內化,累積成為中鼎不斷自我超越的最佳動能。
所謂風行草偃,在余總裁的帶領下,中鼎同仁都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再加上集團重視誠信的企業文化,對於工程品質毫不讓步,自然能夠屢創佳績。
中鼎的成長故事,在我看來,是一個企業掌握時代脈動,成功打造品牌與技術實力的最佳例證。從早年台灣經濟起飛的煉油石化領域,到今日面對數位轉型與低碳綠能乃至ESG的時代需求,中鼎總能與時俱進,以優異的工程品質贏得全球大廠信賴。
從小公司到如今已「轉大人」並持續成長茁壯的跨國集團,我期待中鼎要有大人的氣派、胸襟和眼光,不斷超越自我,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工程實力。
把握成功方程式,持續前行
╱潘文炎.中技社董事長
1959 年,在李國鼎先生、金開英先生的高瞻遠矚下,邀請中油、台泥等二十三家公民營企業捐款共45萬元,成立財團法人中技社,引進國外之工程技術、培養人才。可以說,中技社與台灣經濟同步成長,其後更在王國琦等先生的努力下,於1979 年將中技社營業部門分出去成立中鼎公司。
我與中鼎集團余俊彥總裁相識,是我在中油擔任副總經理時,至今已逾三十年。
1997 年,由中油主導、中鼎承包建造的汽油添加劑廠在卡達舉行開工典禮,時任協理的余總裁代表中鼎出席;後來,中鼎第二總部大樓舉行開工動土典禮,則是由我受邀致詞,雙方互動頻繁。
中油與中鼎之發展,同樣是由專業經理人的努力達成,一點一滴引進技術,逐漸茁壯成長。
中鼎能夠成功銳變,我認為有幾大關鍵因素:首先,從財團法人轉換為公司組織,才能追求營利;其次,跨足非石化領域,從原本的煉油、石化工程,拓展到電力、鋼鐵、交通、環境工程、高科技等領域;然後是進軍國際,業務已拓展至中東、印度、中國大陸、東南亞和美國等地區;同時建立大型專案統包工程的能力,形成一般工程公司難以切入的門檻,當然最主要是要有廉潔能幹的領導人,這一點王國琦先生、余俊彥先生功不可沒。
我所了解的余總裁不僅是專業經理人,做事更是嚴謹、誠信。這一點,從他打球時的態度就能看出來;幾乎每個星期,他都會去打高爾夫球,而且都會做筆記,打了多少桿就是多少桿,也不會隨意亂動球。他也會藉打球的機會維持客戶關係,或是從球友之間的談話獲得啟發,做為企業經營的參考,進而能夠有效率地管理公司複雜的事務與風險。
中鼎真正有規模地走向國際化,也是從余總裁擔任總經理開始,秉持工程報國的職志,如今的中鼎不但以工程足跡讓世界看見中鼎「最值得信賴」的品牌,也看見我們的國家。
《中鼎銳變學》就像是余總裁和中鼎的成長日記,遇到什麼困難、之後如何解決、在不同地方如何做好在地管理⋯⋯,都在書中留下清楚的紀錄,他們緩步擴張,謹慎管控風險的做法,值得讀者仔細品味。中鼎已經找到自己的成功方程式,希望他們可以繼續維持,持續拓展、成長。
堅持正確信念的銳變
2015 年,中鼎成立教育基金會,2017 年,在余俊彥總裁的盛情邀請下,我出任中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至今。
其實,往前推到2008 年,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開辦第1 屆「台灣企業永續報告獎」,中鼎參賽並且獲得優勝,我就開始留意到這家企業的表現,並且對這家企業一路努力成長,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年來在深入觀察並與集團成員互動下,對這家企業的獨特文化、創新思維及精益求精的企業精神,又更加深刻與崇敬。
由財團法人中技社轉投資成立的中鼎,經歷多次挑戰與轉型,逐步茁壯成長,如今不只是台灣的工程龍頭,更一躍登上國際舞台,成為全球百大的統包工程集團。外人看似為傳奇,然而在我看來,中鼎的成功正是今日企業追求ESG 的最佳典範案例。
穩扎基本功、勇於承擔責任的文化,加上關懷員工、鼓勵創新、著重人才養成,同時心繫與環境共榮的組織基因,證明當一家企業切實正視且以具體行動實踐永續發展,不僅能帶來自身蛻變和成長,更能成為改變產業的領頭羊。
透過《中鼎銳變學》,我們可以看到中鼎無論在組織結構的調整、經營策略的多樣化,還是在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均顯示出深刻的企業哲學:始終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提升效率與增強競爭力的機會。
這樣的哲學,不僅在公司內部逐步深化,還在每一位員工、每一支團隊、每一個管理層的行動中得以體現,正是這種深具遠見的「銳變學」,成為中鼎集團突破難關、持續領先的關鍵。
1979 年創立至今四十五年,今天的中鼎集團在全球創造八千多個工作機會,在國際工程領域中樹立了台灣企業的旗幟,讓世界看見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與創新潛力。中鼎集團的成功經驗,給予台灣企業寶貴的啟示: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唯有透過銳意創新、積極轉型,才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
中鼎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是歷來中鼎人共同努力累積的成果,而當今集團余俊彥總裁,絕對是功不可沒的重要推手。
余總裁出身專業基層,卻勇於跨域學習,累積了極為敏銳的市場觸覺,還能夠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市場中,帶領企業做出果斷的決策;更令我尊敬的是,總裁本人極為謙和又願意分享、提攜後進。
完善的人才培育制度,加上優良文化累積的光榮感,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即使面對更多挑戰,中鼎仍將持續屹立不搖。
回顧中鼎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面對不斷變遷的時代挑戰,無論是在台灣經濟起飛時期投身基礎建設,抑或因應淨零碳排趨勢的努力,中鼎始終與時俱進,憑藉精湛的技術與卓越的專案管理能力,有效應對、銳變。
如今,站在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轉折點,祝盼中鼎秉持正確的信念與遠見,持續實現企業成長、勇於開拓新局,締造更多創新傳奇,為台灣和全球的永續未來注入更多貢獻與可能。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以筆耕為業,期許用文字栽成一畝田。
第24屆「金書獎」得主,以《傳誠:台灣電聲推手廖祿立的人生思索》,榮獲111年度【傳記類】得獎金書。
第22屆「金書獎」得主,以《成功,就是要快速砍掉重練:電商黑馬創業家兄弟屢創驚人營收的55個商業智慧》,榮獲109年度【創新與創業類】得獎金書。
其餘著有《電動車產業大未來》(宣明智合著)、《誠義: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席夢思:百年美眠巨擘傳奇》、《金融鬥士:黃天麟與台灣金融業的五十年》、《成為世界相信的力量》等二十餘本書。
2024/12/11
BCB857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BCB857
320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