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空的知識叫包裝,實用的知識才有效,而分辨的工夫叫做智慧。」水良伯再度如此耳提面命著。

圖片來源:pakutaso
傳說中的牛奶芭樂
近年來,市面上有一種俗稱「牛奶芭樂」的農產品,到底這種芭樂是不是真的有「奶味」?又是否真的要用牛奶灌溉?
老農水良伯自有他個人的一番奇妙觀察。
綜合超過半世紀的務農經驗,水良伯經常說:「聽到不代表看到,看到不代表看見,看見不代表看清,看清不代表看懂,看懂不代表看透。」
乍聽起來,這些話讓人抓不著頭緒,有點玄又有點像繞口令,可是,其實都來自阿伯的經驗之談。例如農村曾經流行過一種「農業技術」,是用牛奶來灌溉,號稱種出來的芭樂會帶有淡淡的牛奶香味,稱之為「牛奶芭樂」。
牛奶肥料之謎
真正了解土壤的結構的話,就會知道植物吸收養分,主要透過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經過微生物作用,也就是俗說的腐熟過成,將有機質分解為礦物質氮、磷、鉀、碳等等,才能成為植物養分。
把牛奶澆在泥土上,就算要化為營養,也必須經過同樣的腐熟分解過程,所以是不可能直接流入植物組織管壁裡,複製出牛奶味道的。
不過,信者言之鑿鑿,水良伯則自有一番妙論。
「聽說只要用牛奶來灌溉,就可以種出有『牛奶味 』的牛奶芭樂耶。」
他反問對方:「為什麼?」
「因為,牛奶含有蛋白質嘛,植物吸收蛋白質,所以有奶味……。」對方這樣解釋。
「那我吐口痰也是蛋白質,這麼說我都用口水澆植物,會不會長得比較好?」
「呃,這個嘛……。」
「還有我把肥料澆在水果下面,肥料的氣味比牛奶還重,不知道我追過肥的水果,裡面會不會有肥料味?你吃吃看,看吃不吃得出來。」
對方被駁得無話可說。水良伯直截了當的比喻,直接點出字面意義的荒謬。
其實當中的道理並不太難,只要仔細推想,誰都可以破,可是人們卻常常有「看」卻沒有「看透」。結果,牛奶芭樂的名號一經傳開,似是而非的說法散播在農民之間,讓人們不分三七二十一,紛紛去訂購牛奶來澆灌一番。
「空的知識叫包裝,實用的知識才有效,而分辨的工夫叫做智慧。」水良伯再度如此耳提面命著。
【書籍資訊】
《水良伯的老農哲學》
出版日期: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