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只是,個人小歷史反映出的時代樣貌,不再是教科書上短短的一行,而是真真實實、有淚水、有歡笑的小農求生記。

圖片來源:pakutaso 文/陳珮真,天下文化副主編
在編輯《水良伯的老農哲學:聽見植物的聲音》的過程,才發現自己對新社的了解,原來還停留在觀光客式的淺層認識。對著google大神鍵入「新社」,會跳出新社花海、薰衣草森林、古堡、香菇園等等,反映著都市人對台灣山林田野的休閒需求與想像。
透過書中對風土人物的追本溯源,才赫然發現,近百年來的新社,從1913年有台灣近代首宗農民運動的馬力埔事件、1928年興建的水利古蹟白冷圳到後來的種苗改良場,乃至後來的精緻農業、觀光農業等發展,都和一位瓜農乃至你我,有著更為立體而深刻的關連。
因而,這本書從宿命開始談起,什麼是宿命?從一個人出生的歷史風土大環境,到個人父母家庭所傳承給你的一切,無論多或少,好或壞,都是你一生必須面對的功課。
新社,一個介於平原和高山之間的台地,因著它獨特的地勢和先天條件,在農作的實驗和新品種上占優勢,從日據時代以來,一直是各類種苗的培育試驗地,而聚集原住民、閩、客和1949年之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眷移民,令這塊農業寶地成為族群的大熔爐。新社農民不畏艱難、不受傳統限制的生命力──也都體現在現年71歲的瓜農水良伯身上。
透過水良伯一生的經歷與奮鬥,我們才發現,原來在新社這塊土地上,曾經種過甘蔗、棉花、小麥等作物,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趨勢下,農人為了求生存,又是如何想方設法的追求高收益,而從國家農場到小農時代,政府的農業政策和相關研究,又發揮了多少影響力,整個台灣近代農業的小縮影,可以說都在一位瓜農的生命歷程中折射出來了。只是,個人小歷史反映出的時代樣貌,不再是教科書上短短的一行,而是真真實實、有淚水、有歡笑的小農求生記。
也因為這本書,編輯才發現,原來「農」和我們一般人的關係比表面上的更深。從政府要進口什麼農產品、農業專家研發出什麼新品種、一塊田地為什麼要種A而不是B,都和我們每天消費採購的食物有著密切關係,況且套句水良伯常掛在嘴邊的:「五十年代,我們是用嘴巴吃;八十年代,用眼睛吃;二十一世紀,就要用腦筋吃。」看來,面對著科幻片似的天氣劇變,對於人和農的關係,我們的想像力恐怕也得急起直追了。
【書籍資訊】
《水良伯的老農哲學》
出版日期: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