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身為音樂家,我終其一生都力求完美。雖然知其不可得,我卻絕對要再試一次。」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每天上班下班,在時間悄然流逝中,容易迷失工作的意義,忘記當初開始的目標與願景?到底該如何重拾初衷?以下為管理學之父杜拉克對於工作意義的三面向分享:
工作
「小人閒居易為惡。」
我們知道,工作是負擔,也是需求,是詛咒,也是恩賜。我們早就知道,失業令人心煩意亂,這並非由於經濟被剝奪,主要是因為自尊心受損。工作是性格的延伸,也是成就。工作是一個人界定自我、衡量自我價值與人性的方式之一。
工作目標與願景
「身為音樂家,我終其一生都力求完美。雖然知其不可得,我卻絕對要再試一次。」
我從未忘記這些話語,它們在我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音樂家威爾第在十八歲時已經是位爐火純青的音樂家;我在十八歲的時候,除了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成功的棉織品出口商,還不知道何去何從。十八歲的我還不成熟,如羽翼未豐的雛鳥,也像其它同齡者一樣天真。
十五年後,等到三十出頭,我才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為何、歸屬何處。不過,當時我便下定決心,無論這輩子從事什麼工作,威爾第的話都將成為我的指標。當時我便打定主意,縱使年事已高,也絕對不會放棄,我要堅持到底。另一方面,縱然明知不可得,我還是要力求完美。
樂在工作
熱愛工作的人才會有所表現。
熱愛工作的人才會有所表現。我並不是說,這些人喜歡自己所做的任何事,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觀念。人人都得做不少的例行工作。每位偉大的鋼琴家天天都得練三小時琴,而沒人會說,他們喜歡天天練琴,但他們就是得做。天天練三小時琴不是件有趣的事。
不過,如此一來,即使經過四十年後,你仍然會感受到琴藝的進步,所以你今日樂在其中。許多年前,我曾聽到鋼琴家有個絕妙的說法:「我會一直練到指尖有生命。」當然,練琴是乏味的例行公事,但你卻可以樂在其中。
同樣的,我所見過樂在工作的商界人士也是如此。他們的習慣是:反正事情得做好,而我之所以樂在其中,是因為我樂在工作。我相信,這不是平凡與傑出之間的差別,而是所謂的「學習型組織」──整體組織成長,流程改變──與或許表現出類拔萃,但五點一到,人人便將工作拋諸腦後的組織間的差別。
【書籍資訊】
《每日遇見杜拉克》(新版)
出版日期: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