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身為音樂家,我終其一生都力求完美。雖然知其不可得,我卻絕對要再試一次。」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每天上班下班,在時間悄然流逝中,容易迷失工作的意義,忘記當初開始的目標與願景?到底該如何重拾初衷?以下為管理學之父杜拉克對於工作意義的三面向分享:
工作
「小人閒居易為惡。」
我們知道,工作是負擔,也是需求,是詛咒,也是恩賜。我們早就知道,失業令人心煩意亂,這並非由於經濟被剝奪,主要是因為自尊心受損。工作是性格的延伸,也是成就。工作是一個人界定自我、衡量自我價值與人性的方式之一。
工作目標與願景
「身為音樂家,我終其一生都力求完美。雖然知其不可得,我卻絕對要再試一次。」
我從未忘記這些話語,它們在我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音樂家威爾第在十八歲時已經是位爐火純青的音樂家;我在十八歲的時候,除了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成功的棉織品出口商,還不知道何去何從。十八歲的我還不成熟,如羽翼未豐的雛鳥,也像其它同齡者一樣天真。
十五年後,等到三十出頭,我才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為何、歸屬何處。不過,當時我便下定決心,無論這輩子從事什麼工作,威爾第的話都將成為我的指標。當時我便打定主意,縱使年事已高,也絕對不會放棄,我要堅持到底。另一方面,縱然明知不可得,我還是要力求完美。
樂在工作
熱愛工作的人才會有所表現。
熱愛工作的人才會有所表現。我並不是說,這些人喜歡自己所做的任何事,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觀念。人人都得做不少的例行工作。每位偉大的鋼琴家天天都得練三小時琴,而沒人會說,他們喜歡天天練琴,但他們就是得做。天天練三小時琴不是件有趣的事。
不過,如此一來,即使經過四十年後,你仍然會感受到琴藝的進步,所以你今日樂在其中。許多年前,我曾聽到鋼琴家有個絕妙的說法:「我會一直練到指尖有生命。」當然,練琴是乏味的例行公事,但你卻可以樂在其中。
同樣的,我所見過樂在工作的商界人士也是如此。他們的習慣是:反正事情得做好,而我之所以樂在其中,是因為我樂在工作。我相信,這不是平凡與傑出之間的差別,而是所謂的「學習型組織」──整體組織成長,流程改變──與或許表現出類拔萃,但五點一到,人人便將工作拋諸腦後的組織間的差別。
【書籍資訊】
《每日遇見杜拉克》(新版)
出版日期: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