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這個模式打破過往的土法煉鋼,讓專業分工可以落實,也建立多元參與的可能,讓地方實踐工作,不再專屬於特定人。
圖片來源:Unsplash
當住在城市裡的關係人口,終於鼓起勇氣,試圖淺嘗地方實踐的滋味,通常一開始會面臨許多質疑。諸如:「你們這群都市人,是純粹想來『沾醬油』嗎?」「你們不住在這裡,沒有長期蹲點,能為地方做什麼?」
面對這些質問,人們往往會退回原點,不斷懷疑自己與自己的定位:「自己的計畫是可行的嗎?」「這是可以前進的方向嗎?」
在這個脈絡底下,我嘗試發展出「創生風土人論」。這個概念與構思受兩位日本學者的啟發,他們是經典著作《風土》一書的作者、哲學家和辻哲郎,以及曾經在三十年前詮釋風土論,提出《風土會創立宣言》的農學家玉井袈裟男。
這個論述源起於「風」與「土」兩元素的演繹。來無影去無蹤的風,總會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又捉摸不定;樸質無華的土雖然毫不起眼,卻是頂天立地的扎實基礎。用風、土這兩個元素比擬創生時代為地方努力的人們,實在是貼切無比。
相較於過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期,較重視團隊的內聚性及產出對於成員的意義,透過風與土兩種類型的對比,更能體現如今地方活化行動所需要的開放態度。
接著,讓我們來定義地方創生範疇下的風與土兩種人。
首先,風型人原本並不屬於地方,或與地方有些許距離,但他們受到地方的召喚,從關係人口,進化成為流動創生的行動者。通常他們不僅是專業工作者,更懷抱熱情與文化情懷,擁有獨特觀點,並能覺察地方魅力,善於透過不同模式進行內容詮釋。
風型人往往圍繞在地方實踐者的周邊,成為這些實踐者的支持系統,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造訪,持續在地方投入,成為他們最親密、也是最有力的助拳人。
風型人的專業及能力,經常超乎你我的想像,他們能夠海納百川感召更多關係人口投入活化地方的行動,而這也是未來急需開發、爭取的對象。風型人的定義如下:
「從既有地方之外,乘著風,抱持著理想而來。帶著新奇的事物、消息、人、意識而來,同時也反向對外散布訊息,因而成為擾動區域內凝結且停滯不動空氣的發動機。」
其次,土型人就是我們過往所熟悉的第一線地方實踐者。三年投入,五年蹲點,十年磨一劍,在同一個戰鬥位置上持續扎根、茁壯。從一開始的青澀、生嫩,到被理解、接納,最後獲得認同、支持,創造一番支撐在地的事業。
因此,我們形容這一群人,對於地方懷抱著如同愛情一般的濃烈關係,願意對地方做出承諾,展開扎扎實實、兢兢業業的行動。土型人的概念,可收攏為以下定義:
「腳踏實地在地方默默耕耘著,從基礎扎根,投入如養育生命一般的實業。」
關於風型人及土型人,兩類人可說缺一不可。
在論述流動創生時,我期盼更多人意識到,每個人都可能是帶著不同專業來主動貢獻地方的風型人。他也許是短期、多次、固定或不固定往來地方,但為地方注入活水,也開啟更多的創新可能,地方因此得以構建「風土軍團」,透過兩種人交互實踐與合作,迸發更多靈感及能量。
這個模式打破過往的土法煉鋼,讓專業分工可以落實,也建立多元參與的可能,讓地方實踐工作,不再專屬於特定人。
【書籍資訊】
《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出版日期: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