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盡信書不如無書」,從閱讀中培養思辯能力才能幫助我們在人生中用更多元的角度看待事情。
圖片來源:pixabay
多讀書,但不一定要相信
一個實事求是的理工人,在神性領悟中探索生命的答案,這一步跨幅之大,的確讓一些人感到驚奇。網友甚至貼文質疑,「你曾經是科學家,怎麼能相信這些沒有證據的說法?」
李開復也以科學態度一一解釋,「一,作者是著名的神經外科醫師,他的分析有科學深度;二,作者的文筆深刻感性,值得一讀;三,作者是真誠的,寫的是他個人體驗;四,看了書不代表要相信。」
對選書、讀書,李開復一向不馬虎。歸納幾十年的閱讀經驗,他提出「三做三不做」的建議。
第一個「做」—多讀不同意見的書。
接受過不同文化的教育,李開復指出,東方孩子常常被灌輸一種觀念,認為書上寫的就是對的。
其實每件事都有很多面向,他提醒,無論讀什麼書,都應該重新思索其中的觀點,甚至讀一些和自己意見衝突的書,「幫你從更多元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培養批判式思維。即使最後你仍然堅持原來的想法,也可以藉此了解別人怎麼想。」
第二個「做」—多讀歷史書。
經歷職場和人生的各種挑戰,李開復發現,歷史一再重演,人類總是不斷犯下曾經犯過的錯誤。他認為,「多讀歷史,我們可以更了解人性、少走一些彎路。」
第三個「做」—中西平衡閱讀。
李開復在東方、西方穿梭幾十年,特別鼓勵跨文化閱讀,因為「中國古老的思想、文學非常精湛,但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的那幾百本書,對我也有深刻的啟發。」
他建議讀者,讀了東方的書,也要讀讀英美哲學、莎士比亞,以便吸收不同文化的思想。
不要讀這三類書
下面三類書則是李開復認為不必讀的,免得浪費時間又被誤導。
第一個「不做」—不要讀翻譯劣質的書。
翻譯過程中容易流失原創的菁華,李開復建議,讀外文書時盡量選擇原文版本,「英文好的人可以讀原文書;英文不錯的人,先把英文學好,然後讀原文書。」
如果實在不能讀原文書,他提醒大家,一定要找到好的翻譯本,因為翻譯好壞的落差超乎想像。
第二個「不做」—少讀純理論的書。
有些純理論的書缺乏實例驗證,可信度不足,他建議大家讀有真實事例穿插的書。
最後一個「不做」—少讀成功學的書。
李開復出版了五、 六本書,本本都暢銷於兩岸,但是,每次走進書店,看到自己的書被歸類到成功學,他就不好意思的想低頭飄走。
在他的觀察中,大部分寫成功學的作者只是彙集各家理論,讓人認為讀了書就能成功,甚至「只要模仿誰就能成功」。
「每個人的特質都不同、成功模式也不同,書上的經驗不能套用。而且,那些寫成功學的人,他們自己成功了嗎?他們分享的是蒐羅來的經驗,還是自己的經歷總結?」李開復分析這類書的陷阱。
【書籍資訊】
《搶不走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