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世上萬事萬物最終都是不如人意或無法依賴的,因為世事無常。」

佛陀的經典主張是「人生皆苦」,然而這話引起許多誤解,廣為流傳後,成了佛學推廣的最大阻礙,也使得佛教顯得沉重陰鬱。事實上,這只是翻譯的出入所致。巴利文的「苦」( dukkha)並不真的等於「折磨」。英文中沒有完全貼切的對等用語,比較接近的有「不滿」或「壓力」。佛陀闡述這個教誨時,並不是說眾生像是被綑綁在巨岩上,遭到烏鴉襲擊,啄食內臟。佛陀的本意其實是:「世上萬事萬物最終都是不如人意或無法依賴的,因為世事無常。」
要是沒有認清生命的本質,就不能算是有覺知的活著。「我們不是都在等著下一次愉快的經驗……不管是什麼,隨便都好嗎?下一餐飯、下一個男友或女友、下一杯拿鐵,或下一次假期,等著一切我完全不能掌握的經驗。我們只是活在期待下一次的歡愉中,我的意思是,我們多數人,已經相當得天獨厚,在此生中經歷了許多幸福時刻,然而當我們回首,這些幸福都去了哪裡?」
卡通裡可以看到,主角狼吞虎嚥吃喝之後,噡唇咂舌心滿意足。但在現實世界卻看不到有人這麼做,即便我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但我們真能永遠快樂下去嗎?我們聽過多少有錢有名的人依舊不滿足的例子?搖滾明星的吸毒新聞、樂透中獎人最終自殺……心理學為此還有個專門的名詞——「享樂適應」( hedonic adaption),當好事上門,我們很快就習慣這層快樂,然後恢復到平常的愉快程度,於是慾望永遠無法填滿。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享受生活中的樂趣。但是,如果我們能對「苦」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我們經驗的一切都如此變幻無常,就能體會世間萬物的內在辛酸苦難。我們就像中了魔咒,這咒語讓我們以為這樣或那樣的事物會成為我們終極自由或快樂的泉源。從這個魔咒中醒來,脫離這個幻象,能更為認清實相,最終帶來更真實的幸福。
本文摘自《快樂,多10%就足夠》
數位編輯整理:陳孟君
Photo:Benjamin Baláz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