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從新冠肺炎爆發以來,關於疾病、疫苗等各種謠言四起,我們應該學會深思熟慮去判斷訊息的真假。而這場疫情也讓我們更深刻意識到全球同舟一命,我們共享同一個地球。
圖片來源:pexels
在新型冠狀病毒到處傳播的同時,錯誤訊息的全球大流行也伴隨出現。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收到一份訊息說疫苗裡含有可以追蹤他們行蹤的微晶片,決定不打疫苗。事情怎麼會演變到這種地步?諷刺的是,絕大多數時候這些人是從智慧型手機收到這些訊息,而智慧型手機裡就有定位服務。
我們有必要幫助大眾更加深思熟慮,能夠知道該去哪裡取得訊息,以及分辨哪些訊息來源可以信任。科學家並非總是意見一致,但是我們的爭論會建立在數據上,我們所發表的論文會經過同儕審查,並且可以公開取得。我們會用證據支持自己的論點,如果證據出現變化,我們也會改變想法。
當你想買一條新的緊身褲,抖音上最新一位青少年百萬富翁、或是銷售香氛蠟燭的前演員,很可能是絕佳的建議來源。但是,當你關心自己的健康,你聽取建議的對象,最好是能以可靠數據支持自己說話內容的人。
比較正面的部分是,全球大流行也讓大眾對科學及科學家有更多興趣及尊重,我希望這會持續下去。我會很樂於看到,即使是在危機過去之後,人們還是會持續將科學家視為勵志楷模,讓科學家穿著華麗服裝拍照,來製作年度女性(及男性)專題。
同時,在跟一般大眾溝通科學這方面,儘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的印象是現在人們會想知道更多。無論是媒體、或是科學家自己,在這方面都可以發揮作用。我們必須提供更好的資訊,要能解釋清楚,不要讓人感到昏頭轉向。
不過,這又要回到金錢上。當科學家為短期合約掙扎度日,面臨著要快速發表論文才能保住工作的壓力,參與公眾事務就很難成為他們的首要事務。只有科學家這份職業有更好的保障,沒那麼不穩定時,我們才能期待科學家做更多的事,協助公眾瞭解科學家的工作內容。
在更廣大的世界裡,許多在城市辦公室裡工作的人將不會再回到跟全球大流行之前一樣的生活及工作方式。有些人會尋找不一樣的生活之道,不再採用耗時且昂貴的通勤方式、吃連鎖三明治店的午餐、花三英鎊買拿鐵,以及頻繁的更新職場穿搭。
正如我們瞭解到我們可以在沒有頻繁飛行及快速時尚的情況下生活,我們也瞭解到我們有多麼重視學校及醫院。
學校及醫院都需要額外資源,才能從全球大流行所造成的損害及忽視中恢復過來。或許隨著社會開始再度開放,有些在全球大流行期間想做出正面貢獻的志願者可以提供支持,無論是在疫苗接種站提供幫助,或是在當地社區支持有需要的人。民眾希望社區能夠恢復正常、並準備好採取行動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應該找出方法讓民眾可以做出貢獻。
在全球大流行開始之後,日復一日,我們都錐心刺骨的意識到,一個微小的病毒在地球某角落從一個物種傳播到另一個物種,就能對全世界造成災難性影響。
同樣的,在一年之內,一種非常安全、高度有效又低成本的疫苗,也是從一個位於小城市郊區的大學校園裡研發出來,經過檢驗,並獲得使用許可,如今拯救了世上無數生命。
無論我們選擇強化國界,加入或離開國際組織,不容我們忽略的事實是,我們共享一個地球。當我們面對未來,把注意力轉向氣候變遷、貧窮、戰爭及其他從未消失的棘手問題時,應該將全球大流行視為一個及時的提醒,我們最大的挑戰及最強有力的解決方案,都需要放眼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