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星雲大師於1998年首次提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迄今已有1,000多所學校響應「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參加「三好校園」,每一個學校的三好活動都別出心裁,深具意義,期待《三好,成就孩子好素養》這本書能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美好的故事,讓人人都能行三好,社會更和諧。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文 /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星雲大師於1998年首次提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盼望安定人心,找回社會良知。推行多年後,星雲大師深感教育乃百年大事,國之根本,於是將自己寫書所得的版稅,以及「一筆字」墨寶的善款,拿出來成立了「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做為推廣社會教育文化之用;並於2011年起辦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選拔活動,冀望以「三好運動」往下扎根,讓這個精神理念深入校園,為校園的品德教育注入活水。當孩子將三好習慣內化於心,自然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回家就能影響整個家庭,進而還能將這股風氣擴及鄰里、社區,讓更多人實踐三好,帶動社會良善的風氣。
如今已有1,000多所學校響應參加「三好校園」(獲選學校1,000多校次,不重複學校數為500多),從小學到大學,從一般教育到特殊教育,也有基督教、天主教學校參與,成果斐然。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特別精選17所三好學校,將這些學校實踐「三好運動」後所推動的好事、帶來的良善轉變、學生所受到的潛移默化記錄下來。各校都在本身的基礎上,發展出各具特色的三好活動,例如海邊小學以養殖教育做為三好課程、山邊學校把山野教育融入三好課程、由佛教辦的學校會以靜坐培養學生三好習慣、體育學校將三好精神轉為運動紀律等;還有學校結合區公所,服務社區長者與弱勢族群。
每一個學校的三好活動都別出心裁,深具意義,期待能有更多人看到這些美好的故事,讓人人都能行三好,社會更和諧。
今年2022年剛好是「天下文化」創刊40週年,這個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宗旨,以「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為實踐的出版事業群,已出版過近四千多種書,平均每年被閱讀過的書,可以堆積成60座「101大樓」。
40年來,我們驚喜與感恩,在「傳播進步觀念」的路上並不孤寂,從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甚至宗教上,我們都有同道。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我們出版過大師20種以上的好書。
星雲大師集改革、創意、教化於一身,推動「人間佛教」,成為舉世少有的佛教領袖。
1949年,星雲大師隻身走出苦難中國,來到那時窮困的臺灣。依著佛陀本懷,以示教利他的宗教精神,推行人間佛教,創立佛光山,開展現代化的佛教事業,更在20年前推動「三好運動」。
我試用一句成語來形容大師,那就是:「大師的一生:改革了佛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世界。」
這本書討論大師的「三好」,正是一個人人可以學習得益的範例。
➢【書籍資訊】《三好,成就孩子好素養》
➢【延伸閱讀】
星雲大師分享何為「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