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國寶級雕刻大師朱銘辭世,享壽85歲;從昔日的山城牧童,到以「太極」、「人間」等雕刻作品成為享譽國際的藝術大師朱銘,朱銘的成就背後來自他獨樹一格的人生觀與創作觀。本篇文章收錄自天下文化2001年出版的《朱銘的秘密花園》序言,透過朱銘美術館執行長吳素美的人物觀察,深入藝術大師朱銘繽紛的內心祕密花園。
文/吳素美
1999年4月,我接下朱銘美術館整個開幕籌備的工作,第一天上班,臨時辦公室內還是空空的,我是第一個到訪並進駐的人。轉身到館區外走走看看,4月的金山,偶爾已是大太陽天了。館區有11甲,雖是在這麼大的空間內,但我不難發現那位時時戴著鴨舌帽,指揮工程人員進行工作的朱銘先生。
老實說,當時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不明白這位60多歲的知名藝術家,何苦如此辛勞弄這麼一片地給自己「添麻煩」呢?但還沒想完所有可能的原因之際,已見朱先生一手推著那似乎要滑落的老花眼鏡,另一手伸得長長的準備與我相握,笑嘻嘻地走過來說:「你回來,我們放心多了,謝謝幫忙。」
我笑一笑回答滿臉是汗水的他,兩人抬頭正看見在不遠處開著吊車指導大夥擺置雕塑品的美術館館長,這是我剛到美術館來的情景。而之後,我和朱先生也常在館區內急急忙忙地微笑、握手,然後各自去做自己應負責的事。
美術館在1999年9月19日開幕,我常常回憶起那段和所有同事一起與時間賽跑的開幕前五個月。除了工程,朱先生忙著完成美術館入口長廊內的兩件大型拼貼,而許多同事就在一旁按著他的指示,完成他親自設計,目前置於展覽室內的巨型大吊燈。有時,我們見朱先生不動或是獨自回到室內靜靜地坐著,問他怎麼了?他仍是笑笑地說:「太趕、太忙又太累,有點創作不出來的感覺。」聽他這樣講,我及同事們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這樣大的地方,他卻一個人全權負責了12個年頭。
美術館開館不久,我的同事發現有一位氣質極佳的少婦,經常帶著一位身材壯碩的少年到館,買了票,常是停留好長的時間參觀,仔細觀察,才知道這位挺拔的少年正是她智障的兒子。同事便建議這位母親辦理會員卡,如此可以全年免費入館,應可省下一點錢,這位母親說:「我的小孩每次來這,心情好像可以靜下些,而回家之後,又會吵著要再來,我就帶他來,這樣很好,但不知他這樣的狀況會持續多久?還是先不要辦會員吧」。同事一直等到他們來了六、七次之後才告訴我,我準備送會員卡給他們,可是他們未再出現。直到農曆年前,他們終於再度來訪。
我告訴朱銘先生這件事,他說:「這對母子來館的舉動,是給我及美術館最大的恭維與讚美。」我也是這麼想的。事實上,剛到美術館心中所有的疑問,老早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經驗中得到了解答。
這本書,作者潘煊記述了朱銘先生許多小故事和即興談話,不論是在生活中的或是藝術上的。我想我和潘煊都很幸運,能這樣地靠近朱銘先生——這位大家眼中的藝術大師。他的專注努力和自然本色,正是最令人動容的。
(本文收錄自《朱銘的秘密花園》序言)
➢【書籍資訊】《朱銘的秘密花園》
➢【延伸閱讀】憶。朱銘 》李遠哲:走出一條無人走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