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這「七個習慣」的根本思想中,具備了「品德成功論」的觀念。所謂的品德成功論,是指人的根本在於品德,一個人如何行動、做出判斷,正顯示出其本質。
採訪、撰文/谷道健太
《與成功有約》一書說明了如何讓人生充實、獲得成功和幸福的方法,自1989年發行以來,贏得廣大讀者的支持,成為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銷售4千萬冊以上的超級暢銷書。該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為了本書的製作訪日,回顧他過去不為人知的人生經歷,並提到他對七個習慣的感情及其價值。
我之所以能建構「七個習慣」的思想,或許該歸因於為痼疾所苦的經歷吧。
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長大的我,是個很喜歡運動的頑皮孩子,剛上國中時,我還認真思考過要成為一位職業網球選手。
不過,在12、13歲時,我卻罹患了一種會使骨骼狀態惡化,名為「股骨頭生長板滑脫症」的難治之症。別說是跑步,後來甚至惡化到沒有拄著枴杖,就無法站立;有長達三年半的時間,我不得不過著與枴杖為伍的生活。
年紀稍長後,我的骨骼狀態雖然逐漸好轉,能夠再次自然的走路,但這個事件卻對我造成了決定性的影響。因為,我熱中的事突然就從運動變成了學問。
喜愛學習的我,16歲就跳級進入猶他州立大學就讀。這時,我的腳已經完全痊癒。20歲畢業後,我因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傳教活動前往英國,後來又回到美國,進入哈佛大學企管研究所就讀。
在那裡,我找到了人生目標:「我想成為老師」。
換句話說,我聽到了自己內在的「聲音」,發現了自己的天職。因此,我也想從事引導其他人發現其內在「聲音」的工作。
我在猶他州立大學教授企業管理的同時,也開始累積著作,而對於充實人生的方法論,也一點一滴的奠定了自己的想法。
1989年,我出版了《與成功有約》一書。不過,我的思想並非從一開始就是「七個習慣」。
七個習慣中有六個,是透過教學經驗,逐漸在我心中醞釀而成。其中,習慣一、二、三是要磨練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以達到卓越成長。習慣四、五、六則是立基於個人的成長,希望也為他人帶來正面影響。至於從生理、心智、心靈和社會情感等四個層面不斷提升自己的習慣七,則是我在夏威夷的高爾夫球場上突然想到的。
這「七個習慣」的根本思想中,具備了「品德成功論」的觀念。所謂的品德成功論,是指人的根本在於品德,一個人如何行動、做出判斷,正顯示出其本質。
雖然尊重個人想法是美國社會的基本性格,但另一方面,相處時互相尊重的風氣卻有日益衰退的趨勢。我認為,修復這一點很重要。因此,我想要提倡人類生存方式的原則,並推廣由此衍生出的領導力,這種領導力不僅可用在自己身上,對周遭他人也能發揮作用。而我這樣的想法也日趨強烈。
我在《與成功有約》中,提到了許多親子教養和夫妻關係的例子,因為親子和夫妻關係都是修養品德的重要元素,我自己也從中受惠許多。
舉例來說,如果沒有遵守和家人的約定,就要好好道歉、取得原諒,而我從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原來人的信賴像存款餘額一樣是會變動的。這就是所謂「感情帳戶」的想法。
當然,即便是我,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實踐「七個習慣」。
在養育九個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經歷過辛苦的階段,但幸好我們擁有「使命宣言」,做為夫妻和家庭共同的生活目標。「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家庭?」、「我們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對周遭想要有什麼貢獻?」和家人一起用文字寫下對這些答案的共識,透過這個方式,就算在家庭凝聚力變得渙散時,也能停下腳步回想起重要的事,然後再度團結在一起。
使命宣言,是為了貫徹習慣二「以終為始」的重要方法。寫下使命宣言,就能確保個人的人生、家庭和組織,都能朝著目標前進,不會搖擺不定。
因此,也就能盡量避免繞路和走遠路,確實接近自己定義的成功。
➢【書籍資訊】《漫畫讀通與成功有約》
➢【延伸閱讀】「要是你不控制家裡如何使用科技,科技就會以有害方式控制你的家庭。」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分享:知識時代有效控制3C成癮的方法!
The Illustrated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