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暢銷書《與成功有約》作者、領導力專家史蒂芬.柯維聲譽卓著的事業生涯,曾鼓舞千百萬人。晚年時,他深感還有一個重要理念要傳達:「追求向上人生」,因此與大女兒辛希雅.柯維.海勒共同完成《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本篇文章柯維以自身經歷與讀者分享追求向上人生兩個關鍵:「人生是使命,不是事業」及「人比事重要」。
在事業中途,對工作感到不滿的例子很多,原因是跟不上新實務、做法、訓練或技術。厭倦乏味或得不到成就感,並非事業停滯或想要改行的唯一理由。癥結經常在於他們未花費心力跟上所選領域的最新發展,並維持勝任能力。
你也許需要自我改造,重回學校進修,重新找到熱中的事物或天性喜好,並結交能助你大幅轉換跑道的人。我們需要不斷進步,以免落伍遭到淘汰。
切記,當下並非永久!一旦度過危機,你或許會領悟,這段過程學到的心得,才是人生旅程最可貴的部分。
雖然我身處其中時,曾經歷個人的挑戰,不過當時並不認為那是「中年危機」。我拿到企管碩士後,覺得個人熱愛與擅長的是教學,所以並未接手經營不感興趣的家族旅館事業,反而接受一所私立大學的教職。我喜歡教學生新觀念、新思想,讓他們用於個人生活及將來的事業。我開設各種商業與組織行為課程,長達20年以上。教課約10年後,我又修完博士學位,那確實擴大我對人類發展領域的認識。
1970到80年代初,我開始在美國各地為領導人和組織擔任私人企業顧問。我喜歡把在課堂上傳授的原則,直接應用在聘用我的許多公司上。約在此時,組織行為系的同仁推舉我為正教授,我甚感榮幸且興奮。可是系主任投下不同意票,並影響系委會不給我正教授一職,因為我完成的研究或學術發表尚不符合升職的條件。
我大失所望,因為我覺得自己真正的熱情和使命在教學,不在研究。雖然我不斷在自己專長的領域閱讀寫作,也開始探究後來寫成《與成功有約》的素材,可是我對在系上學報發表論文興趣不大。我也持續承擔很重的教學工作,每學期要教12到15學分,而大多數教授只要教6到9學分。不過我明白,要在大學出頭,研究和發表十分重要,所以我必須認真重新思考個人選擇。
我開始做更多企業顧問工作,要兼顧教學和出差,又要協助內人珊德拉養育年幼的兒女,實在忙不過來。但是向公司高階主管教授我稱為「以原則為中心的領導」,而他們可以把我的領導理念直接應用到員工和組織上,這很令人振奮。於是在大學任教20年後,有感於工作進展有限,是該改弦更張的時候了。
珊德拉和我左思右想,最後決定大膽自行創業。以51歲的年紀,放棄固定穩當的薪水,風險不小。可是我知道,我想創辦自己的顧問公司。我們決定抵押住家和小木屋去貸款,以設立新公司:史蒂芬.柯維事務所。珊德拉與我共同做此決定,她完全相信我會經營成功。對彼此人生做這麼大的改變,她給予我所有必要的支援。當時有幾個孩子住在家裡,有幾個去上大學,我們知道必須勒緊褲帶,做出許多犧牲。不過我倆都覺得時機到了。
事後證明這決定很正確。全職擔任企業顧問,以有別於過去經歷的方式,大大增長我的專業技巧與能力。
經過10年搜集整理素材,西蒙與舒斯特出版公司又願意冒險,替默默無聞的作者出書,於是《與成功有約》在1989年出版。從此事業真正起飛。我夢想成真,到全世界宣講,我相信是各文化與民族的固有核心原則。
我內心始終自認為是個老師,不過當年要是未曾自大學出走,我絕不可能有機會接觸到那麼多人。我一直對那段教學歲月心存感激,那是我自己中年轉業,走入顧問及寫作事業(追求向上人生)的基礎。
我之所以在此分享個人經驗,是因為要找出個人的熱情、才華或人生使命並非易事。可能需要一點時間及相當的努力,才得以發掘你擅長及想要做的事。
然而掌控原地踏步的人生,主動勇敢出擊,做出正面改變,這很重要。就像音樂漸強符號,值此中年階段,你應該繼續進步成長,擴大視野和機會,預期學習及完成新事物,為人生下一個精采的機會做好準備。
在感情關係中,人比事重要太多。基本持續秉持這個原則是關鍵。歧見不可忽視;但是屬於次要。議題或個人觀點,絕沒有關係本身重要。你會永遠感恩,曾選擇花時間建立及維持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而非把那些時間用於物質追求上。
有個故事說,兩個朋友去參加富人的喪禮。其中一個對另一人耳語:「你知道他留下多少嗎?」另一人認真答道:「我當然知道。他什麼也沒帶走!」
多年來,我演講時經常提到,沒有人在臨終時,會希望曾在辦公室待久一點。可是他們確實會遺憾與子女疏遠,未放下無用的怨恨,錯過服務的機會,有夢想未實現,或未與家人親友多聚首。當我參加好友或親人的喪禮,上前去瞻仰遺容時,那會提醒我,有時甚至令我驚覺,人死後只剩下遺體。他留在世間的是生前的善行,是與家人親友珍貴的關係:他們是死者所愛、也愛死者。留下的是這些。
這些年來我有一個看法:使眼睛閃耀光彩,使靈魂產生意義的是貢獻。我們一生能貢獻他人人生的方式有千百種,你我從中可以體驗到滿足與快樂,那是金錢根本買不到的。對於已達到一定程度的財務成功或影響力的人,其付出及貢獻的機會更大。我深信快樂的無敵祕訣,在於貢獻而非積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直言不諱的批評蘇聯,以致被囚禁於勞改營多年。這些艱苦的經驗,使他對財富與貢獻產生獨特看法。他寫道:「無止境的累積財物,不會帶來滿足。財物必須從屬於其他更高的原則,必須具備精神上的正當理由,即必須有使命。」顯而易見,若對財物缺少正確看法,我們就會變成財物的奴隸。實踐向上心態並向外看:過著貢獻付出的人生,所帶來的內在平靜感安全感,財富難以望其項背。
➢【書籍資訊】《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柯維的向上心態》
Live Life in Crescendo: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Is Always Ahead of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