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盛治仁推薦閱讀《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書中列舉了太多不同類型人士的勵志故事,柯維一生鼓吹大家全方位地檢視自己的生活目標,努力成為生理、心智、情感和心靈都達到平衡的四方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聯合名人堂——譜出人生樂譜的漸強音
文/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最近拜讀了史蒂芬柯維和他女兒辛希雅柯維海勒合著的《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有許多心得。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史蒂芬柯維在2008年發想和女兒合寫這本書,他不幸於2012年去世,此書終在2022年由辛希雅完成,最近發行了中文版。
許多讀者都很熟悉《與成功有約》這本經典,書中介紹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們重新思考成功的定義為何。跳脫個人功成名就和物質追求的局限,在生活中尋求人生定位和維繫人際關係,並釐清人生目標來創造最大價值。隨時回頭來閱讀,都能有不同時期的收穫。
新書的英文名稱Live Life in Crescendo,點出了核心理念。對於有一定年齡或歷練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高峰已過,或是已然滿足於過去成就,甚至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太多可以發揮或貢獻之處。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態度是一個選擇,我們可以選擇上述心態,也可以反過來告訴自己,不管之前過得如何,更好的還在後面,讓未來的日子能夠有更積極向上的心態,如同書名一樣地譜出人生樂譜的漸強音。
因為書中列舉了太多不同類型人士的勵志故事,我只能提出幾個印象深刻的案例。有一類型是遭遇人生挫折時的選擇。史蒂芬妮尼爾森和先生在墜機事件後嚴重燒傷,面臨龐大醫藥費和身體傷痛。她選擇以正面心態看待未來,跟外界分享其調適過程,成為很受歡迎的勵志講師和暢銷書作者,激勵了許多也遭遇重大挫折的人。
被冤獄關了廿八年的安東尼雷辛頓在獲釋後說,「絕望是一種選擇,怨恨是一種選擇,憤怒是一種選擇,我還有各種選擇…我可以選擇放棄或堅持下去。希望是一種選擇,信心是一種選擇,善心是一種選擇,尤其愛也是一種選擇。」他不但在獄中盡力幫助他人,也選擇原諒那些起訴他的人,並投身於司法改革倡議,不斷擴展他的人生境界和影響力。
另一類型則是在幫助他人中得到自我滿足。奧地利有位企業家拉貝德在過了長年的豪奢生活後,覺悟到自己是為了根本不需要或不想要的東西像奴隸般工作,過著「可怕、無感、行屍走肉的五星級生活方式」。他賣掉幾乎所有財產住到小木屋,用三百萬英鎊成立微型貸款慈善組織幫助許多小生意可以成立或存活。散盡家財卻無比欣喜,因為他找到了人生助人的意義。
一個參加葬禮的人對旁邊朋友說,你知道他留下多少嗎?朋友回答,我當然知道,他什麼也沒帶走。一生捐出了兩億六千萬美金來對抗失明的飛行訓練之父烏爾奇說,「我從未見過靈車後面還拉著搬家的拖車,你帶不走的」。生命的意義和方向需要時時檢視。
年輕時就要找對方向,不要到生命終點才發現一直以來攀爬的成功階梯居然靠錯牆壁。不管個人在事業上如何成功,到最後重要的是給予自己身邊人的時間、愛和關注是不是足夠。老布希總統夫人提醒在接近生命終了時,沒有人會後悔未多談成一筆生意,但會後悔沒有多和家人朋友相聚。
柯維一生鼓吹大家全方位地檢視自己的生活目標,努力成為生理、心智、情感和心靈都達到平衡的四方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以上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聯合名人堂——譜出人生樂譜的漸強音
➢【書籍資訊】《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
Live Life in Crescendo: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Is Always Ahead of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