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盛治仁在內閣辭職風波後,從學術界跨足政治與企業,在《領導自己的人生》中提到他在這段過程中學會了從不同角度看待人生,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並提醒讀者思考人生優先順序與目標,避免走錯方向而遺憾終生。
2011 年 11 月 18 日,我從內閣最年輕的部會首長,變成因案辭職下台的犯罪嫌疑人。人生際遇的改變可以如此劇烈,當時怎麼也沒想到,這個挫折,會成為我日後成長的養分。
我是在高雄縣鳳山市五甲一家雜貨店家庭中長大的小孩。父親是退伍軍人,母親小時候因大陸戰亂逃往越南,成年後才回台和家人團聚。身為家中唯一的小孩,父母親全力避免他們在戰亂中未能好好受教育的遺憾在我身上重演,一直對我灌輸要好好念書,以後到美國讀博士的期許。我也不負期望,認真地往這個方向努力,靠著學校獎學金完成學業,拿到了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政治學博士後,到東吳大學教書。
在申請學校的時候,除了西北政治系之外,我同時也收到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MBA 的錄取通知。學校的簡介資料很誘人,畢業生第一年的平均年薪是 6 萬美元,第二年則是 12 萬美元(要知道這是 30 多年前),而且只要兩年就能畢業。相對於政治系博士班至少需要 5 年時間才能畢業,畢業後就業機會少且平均薪資又較低,親友們多勸我選擇 MBA。但我還是決定就讀自己較有興趣的政治科學,未來的發展到時再說,誰知道上帝帶領我繞了一大圈,現在在企業界工作。
我很喜歡教書的工作,也勝任得很好,七年間從助理教授、副教授升等至教授,教學評鑑也獲得學生很高的評價。由於我的研究專長是選舉和民調,在教書之餘也經常獲邀上談話性節目分析政局,因此獲得一些出任政治職務的邀約,包括了馬英九市長時期的研考會主委,以及連戰主席任內的不分區立委等,我都予以婉拒,因為喜歡也習慣了自主自在的學校生活。
一直到遇見了鍥而不捨的郝龍斌市長,以 6 天內會晤 3 次的誠意打動了我,加入北市府團隊,除了研考會例行事務之外,又額外主責 1999 市民熱線、聽障奧運籌辦以及上海世博台北館申請等工作。坦白說,行政工作辛苦且成就感不高,又要面對持續的批評和許多不實的指控。在我籌辦聽奧的最後一個月,既要承擔賽事的壓力,又要面對多數不屬實的政治攻擊,一個月就瘦了 6 公斤,只好自嘲是免費的減重服務。所以我在聽障奧運閉幕典禮的隔天,就離職回到東吳報到。
在我回到學校前的一、兩個月,市長邀請我接任副市長,總統府邀請我接任文建會主委,基於上述心力交瘁的過程,我兩個職務都婉拒了,沒想到這個決定還是影響到我未來的職涯。因為根據學校規定,我回去報到之後,2 年內不能再借調。所以當後來高朗副祕書長不下 10 次聯繫邀約我接受文建會的職務時,我必須辭去教職,這個決定讓我在離開文建會之後無法歸建學校,才有可能現在在企業工作。
接任文建會主委後 4 個月,我又被指派兼任了建國百年基金會執行長,負責規劃推動數百項中央、地方政府和民間的活動。其中的一項國慶晚會音樂劇〈夢想家〉因為經費高昂,在總統大選期間成為被攻擊的議題,被質疑有貪汙或是圖利的問題。即使我選擇站在第一線,每天面對各式各樣的質疑提出說明,終究還是無法擋住層出不窮的抹黑指控。為了不要影響選情,我選擇辭職並把案件移送檢調單位徹查。
雖然調查結果在 9 個月左右就結案還我清白,但是過程中的抹黑攻擊,以及在這種情況下離開公職,成為我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和羞辱。所幸當時也感受到許多溫暖的支持力量,算算有不同類型的九份工作邀約,讓我至少感覺沒有被整個社會誤解。
到了雲朗任職之後,從老闆身上學習了許多價值觀和做事方式,也受到許多同事們的教導協助,讓我能夠盡快進入狀況,貢獻己力。2 年後再回顧,我深深感受到當時國慶晚會的挫折是個偽裝的祝福(blessing in disguise),把我從充滿鬥爭的政治環境抽離到一個可以聚焦在做事的工作,不但更有成就感,還可以在工作和生活間得到更好的平衡。
以上這些生涯的轉換過程和挫折經驗,給了我無比豐富的人生體驗,可以說是在加速器中成長。學術界、媒體、政府和企業是截然不同的環境,各有不同的思維價值、運作方式和績效評估指標,當然也有不同的成就感和痛點。這些經驗讓我學習從不同角度看事情,以同理心思考不同觀點。
國慶晚會的抹黑當然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印記,但也帶給我最多成長。在相對年輕的時候遭遇如此強烈的打擊,一方面讓我還有重新站起來的時間和機會,另一方面也讓我擁有了面對挫折和危機的心理素質,深知「沒有殺死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讓我了解到人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們汲汲營營追求的名和利,一夕之間就會消散,但是信仰、親情和友情,卻是可以伴隨我們一輩子的人生支柱,只要你願意去用心維護經營。
當我在官方職務上時,好多人都來稱讚,想交朋友,一不小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因為自己很優秀,其實人家是看到你手上有資源。等到離開職務後,會發現有些當時奉承的人趁機背後插兩刀,也有些原不認為有深厚交情的人站出來雪中送炭,為你說幾句話。這個過程如人飲水,讓我嘗到了現實的人情冷暖,更深刻體會人生重要的優先順序為何。
《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有一次去舊金山演講,跟女兒辛希雅(Cynthia Covey)做好了規劃,在演講後要一起度過溫馨的父女時光。孰料在演講會場巧遇重要的生意夥伴與好友,邀請他們父女會後到舊金山最好的餐廳敘舊。辛希雅心想完了,之前的所有規劃和期待要落空了。沒想到,柯維當場婉拒了邀約,說已經和女兒做好計畫,下次再聚。在那一刻,12 歲的辛希雅看到了自己在父親心目中的重要性,並且永遠記得自己比父親的生意夥伴更重要。
看到這個故事時我非常難過,如果是我之前遇到這個場景,九成九會答應朋友邀約,因為我沒有把自己人生的優先順序看清楚。我們經常認為,「以後有時間」再來陪伴家人朋友,現在先處理較急迫的工作項目。但以後是不是真的還有時間和機會,只有上帝知道。澳洲的安寧病房看護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在照顧了數百位瀕死病患後,整理出多數人共同的人生遺憾,其中包括花太多時間在工作、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沒有花足夠時間陪伴親友等。
多數的人,以攀爬一座又一座的山做為奮鬥目標,心裡想的就是只要再堅持忍耐一下,到了山頂達成目標後就能滿足、放鬆了。殊不知,達成了現在的目標後,隨即又出現下一個目標,人生落入這樣的循環而不自知,猛然回頭才發現已經虛度了大半輩子。
金凱瑞(Jim Carrey)說:「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名利雙收,完成夢想,這樣他們就會明白這些都不是人生的答案。」我現在的心態跟一般人理解的恰恰相反,人生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不管你一生奮鬥得到多少名利,都將如浮雲消散。再大的成就和名聲,在時間的淘篩下,若干年後沒有人會記得或在意。只有好好享受生命的每一天,「活在當下」,以熱情和自己的價值觀活出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成就感,在過程中能夠成為他人的祝福和幫助,才不負人生走這一遭。
因為過去的這些經歷,讓我這些年經常思考人生價值和意義這個議題,我提供的個人具體經驗不是那麼重要,但希望促成讀者認真思考自己人生的優先順序,以及現在專注目標和所作所為,在未來回顧時,是否會徒留遺憾悔恨。不要爬了三十年的山之後,才發現爬錯了山,但願我們現在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山峰,好好領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