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從書中我們看到了生態環境有機會在經濟成長的前提下持續改善,但這不會自動發生,還是需要所有人的覺醒和努力,來克服外部性的自私人性。

圖片來源:Pexels 文/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環保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主流共識,但是該如何做卻有不同看法。減少消費是否能有效保護環境? 回歸農村自然生活,能否降低汙染? 如果有人說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您能接受嗎? 如果有人說,資本主義是解決環保問題的解方而非病因,您相信嗎?
安德魯麥克費繼「第二次機器時代」和「機器、平台、群眾」之後,最近出版了「以少創多」,抱持的就是上述觀點。他這番挑戰許多先入為主觀念的理論,在我們決定接受或否定之前,可以先瞭解一下他的說法。
簡單地說,麥克費認為「科技進步」和「資本主義」是驅動環保進步的主要動力。資本主義為了降低成本,會努力地研發科技,使用越來越少的天然資源。例如飲料罐,材質從鐵罐變鋁罐,且越來越輕,消耗的資源也越少。
再例如智慧型手機,一支就取代了計算機、手電筒、收音機、指南針和導航機等等設備,而越來越多的數位生活和運用,也同時減少了原料的使用,降低了地球的負荷。事實上,這種「去物質化」的趨勢,在美國相當明顯,每年的實質GDP雖然不斷成長,但有九成以上的資源在2015年前就已經過了消耗高峰,開始逐年下降。
用一個數字來說明:2017年美國能源總消耗量比2008年減少約2%,但經濟成長超過15%。換句話說,過去我們認為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必須二擇一的命題不一定成立。
但光靠這兩者還不夠,畢竟自利的資本主義,不會積極處理污染等外部性問題,所以還需要「公眾意識」和「回應民意的政府」,來設立規範,防止不當的行為並降低污染。當這樂觀四騎士同時出現的時候,通常都能獲致良好的結果。一個例子就是1970年代美國通過的空氣清淨法:公民重視、政府立法、科技進步、商業競爭四個條件俱備。之後車子的污染排放降低了99%,更加省油,且馬力更強。
為了環境的永續,我們一定要致力環保,但要用對方法。例如文初提問如果人口回歸農村是否對環境有益。事實上,小規模農耕使用資源的效率較低,且居住在都市大樓反而能源效率高、交通成本低,對整體環境比較有利。
作者為哈佛博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其學術訓練讓他在闡述論點時提供了非常多的數據做支撐。我在閱讀時,有許多既定的觀念也不斷被挑戰。例如作者認為基改食品在科學研究上不但對人體無害,也對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有重大貢獻。但是有許多消費者因為對未知害怕,進而影響許多政府限制基改食品的政策。
從書中我們看到了生態環境有機會在經濟成長的前提下持續改善,但這不會自動發生,還是需要所有人的覺醒和努力,來克服外部性的自私人性。另一方面,此書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打開心胸和既定的成見,從科學和證據來思考。
現在社會普遍信任感降低,疏離感增加,人們選擇相信資訊的來源越來越窄化。有人只相信所屬黨派立場的說法,或是認識的朋友和社群網路裡的訊息,而不願意接受客觀數據支撐的論點。在美國連戴不戴口罩都跟政黨立場有關,就是一個荒謬但現實的例子。希望一個築基於證據和數據的論述,可以刺激大家的思考,一起為環境保護來努力。
【書籍資訊】
《以少創多》
出版日期: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