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盛治仁推薦閱讀《你問對問題了嗎?》:我們用甚麼框架去看問題,就會決定採取甚麼解決方案;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盛治仁,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假設你負責管理一棟大樓的運作,住戶反映電梯運作太慢。要解決問題直覺的反應,可能包括換新馬達、安裝新電梯、提升控梯的演算法等方案。這時我們可以暫停一下,先想想電梯是否真的運作得比較慢?跟甚麼標準比?除了硬體的更新之外,有沒有其他方向的解決方法?
在電梯裡裝上鏡子,可以讓裡面的人在乘坐過程中看看自己、檢查儀容,感覺時間一下就過去了。在電梯裡外放置乾洗手,或是架個螢幕撥放有趣的短影片,可能會讓多數不是已經遲到在趕時間的人,不感覺電梯速度是慢的。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來處理不同的問題。原本是處理「電梯太慢」的問題,後來變成解決大家「不願等待」的議題。
上述電梯的例子,來自維戴爾-維德斯柏(Thomas Wedell-Wedellsborg)新著「你問對問題了嗎?(What’s Your Problem?)」。這本書的兩大中心思想是,我們用甚麼框架去看問題,就會決定採取甚麼解決方案;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過去我也跟很多朋友一樣,以為創意思考是天生的,有些人就是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腦袋裡一顆顆燈泡不斷亮起來,有些人則是再怎麼努力也沒用。後來上了創意思考的課程以及閱讀相關書籍之後,觀念慢慢改變。跟所有事情一樣,天生條件固然給了限制,但是後天的學習和鍛鍊絕對有助於創意思考模式的進步。這本書就是一個絕佳的教材。
我們常說要跳脫框架思考,但是如何跳脫,在實踐上不是那麼容易做到。這本書提出「重組問題框架」,有系統性地介紹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方法。作者從理論出發,再搭配商業及生活中的具體案例應用,從國家貪腐、寵物領養、學生輟學到企業內部溝通及個人升遷等問題,讓讀者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運用這些方法來訓練自己跳脫原有框架的思考能力。
書中提供了許多具體可行的建議,包括如何重新檢視問題、重新思考目標、檢視問題亮點、照鏡子自我檢視、尋求外部人士意見、以他人觀點出發、以及設計實地測試等等,甚至還提供重新思考問題的檢核清單給讀者運用。
我們面對一個狀況時,首先要決定的是,要回答的問題究竟是什麼?設法從直覺的反應之外,找到新問題來解決。問了對的問題,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不管在工作中、在生活中,能夠學會用更多元的角度看世界、想問題,就更有機會看到全局,從不同觀點作更周延的思考。
本文以一個例子作結。有位主管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公司,但無法和其上司相處。他沒有選擇自己丟履歷找工作,而是把上司履歷介紹給獵人頭公司,結果幫上司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自己最後還接手了上司的位子。從此例中大家可以想想,你問對問題了嗎?
【書籍資訊】
《你問對問題了嗎?》
出版日期: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