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高愛倫分享 《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沒有人能長生不老,但是書籍與觀念卻能永垂不朽,「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作者史蒂芬.柯維三年前已抵達人生終點,但是女兒辛希雅與他合著完成的作品,此刻正在發揮成功學影響力。
圖片來源:50+提供/日常散步‧李盈靜攝
柯維25歲畢業自哈佛商學院,他的人生打算只有八個字「我要釋放人生潛能」,此後55年,他透過著作與教學,以激勵人心的「向上心態」,在全球實踐他的目標。
從國家元首到凡夫俗子,柯維都抱以同等的好奇心與專注的興趣,以致他的妻子翻白眼問他:「史蒂芬,為什麼你每次跟別人講話,總像是一無所知?」他答:「我已經知道自己懂得什麼,但是我想知道別人懂得什麼。」正因如此,他的思想與理想,能同時兼顧適用所有人的普世原則。
生命的意義是找到個人天賦,人生的目的是送出天賦-畢卡索的名言,恰當的成為「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使命宣言;儘管人類問題越來越多,但是憤世忌俗的世界觀實在沒有必要被嘉許。
社會群體約定成俗的成功標準是財富、地位、顯赫事業,但是向上心態的人生論點卻堅定溫柔的指出:勿為換取無關緊要的名利,犧牲與親愛家人的重要關係。
1.不要到生命終點才發現:一直以來攀爬的成功階梯,居然靠錯牆壁。
2.比起持續為很多人服務,經營培養配偶關係,需要更高尚的人品謙遜和耐心。
3.步入中年還是可以轉彎、改變、進步,個人行為是自我選擇,而非外在條件造成。
4.芥菜種籽極小,肉眼幾乎看不見,可是種下去之後,會成長茁壯為最偉大的草本植物。
4.若對財物缺少正確看法,我們就會變成財物的奴隸;視錢如命並時刻擔心失去財富的人,其實很窮。
5.奧地利企業家拉貝德:我為自己不想要、不需要的東西做苦工,如今,我的夢想是一無所有。
6.領導人並不創造追隨者,而是創造更多領導人。
柯維父女提醒我們:
現在就要許諾自己,當你對別人有好意時,請當下花點時間來表達,要是延遲,稍縱即逝,可能永遠沒有第二次。養成這個好習慣,只需幾秒鐘,也許就能幫到有隱藏需要或問題的人。
在人生某個領域已達到成功巔峰時,你的潛在影響力往往比你自認的要高更多,你要把握機會「造福他人」,並非聚焦彰顯自己,這就是突破侷限舒適圈的關鍵。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保羅紐曼,受到許多世代影迷的喜愛,他是向上人生的典範;保羅從不接商業廣告,但是成為一級演員後,在「走低下路線是為到達高尚之路」的前提下,他同意把自己的臉貼在油醋醬的瓶子上,並由是開創他認為最重要的慈善基金會,在83歲離世時,家人依照他的意思把錢全部捐出去,三百多種產品發出兩萬兩千項捐贈,總額五億七千萬美元,透過數千家慈善機構改善全球數百萬人的生活。
保羅説:「我不是要競選聖徒,我只是剛好想到,人生需要像農夫,把從土地得到的東西再種回去。」
閱讀之前,我誤會「與成功有約」是一本企業書、精算書,看到一半才恍悟這是一本以人為本、以愛為本、以善意分享為本的書,用第28頁一段簡短文字做結語,必可帶動柔軟的心念:快樂的鑰匙在於走出自我,受共同的奉獻願景或使命所驅使而與他人同行。
有個年輕的母親記得她祖母總是說:「今天夠辛苦的,我們去找一個服務的對象。」多麼了不起又有智慧的見地!以你獨特的方式對他人付出,正是實踐向上心態的重點之一。
另外一個具啟發性的精簡故事只有兩句對白,在富翁的喪禮上,一人對另一人耳語:「你知道他留下多少嗎?」另一人認真回答:「我當然知道。他什麼也沒帶走。」
「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柯維的向上心態」是由一本書拆解的三個獨立主題,引用的哲學家文學家名言與生活實例近百則,用肯定的溫暖,澆灌鼓勵他人的力量。
這本書可以從任何一頁輕鬆啓看,每則真實故事短小動人,可以點亮自己的心,也可以成為生動的聊天話題。
➢【書籍資訊】與成功有約祕密版+與成功有約(套書)
Live Life in Crescendo: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Is Always Ahead of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