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2012年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與世長辭,不過逝世並沒有帶走他的真知灼見,他與家人共編的《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指引讀者們最後的快樂秘訣——『向上心態』,這是一本改變人生及肯定人生的著作,也是對柯維的慷慨與智慧最佳注解。本文為《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序言。
圖片來源:pexels
文 / 辛希雅.柯維.海勒
2012年四月,父親79歲時,騎自行車出車禍。雖然當時他戴著安全帽,可是戴得太鬆,結果撞到頭,造成腦出血。他住院數週,回家後從未真正復元。之後他又開始出血,最後奪走他的性命。
我們為父親過世深感悲痛,不過我們知道父親信仰十分虔誠,他教導我們,人生的遭遇背後,一定有上帝的旨意:就算父親離世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早很多,也是如此。我們全家很幸運,有一位這麼了不起的父親,這麼多年,我們對他無條件的愛與真知灼見的引導,深覺感恩。我們同等感恩慈愛的母親,她是整個柯維家族的女家長,也在不久前離開我們。
父親走之前數年,他問我要不要幫忙寫一本新書,主題是我們現在知道的,他最後的「偉大概念」。他對此書發自肺腑的躍躍欲試。他經常同時進行好幾本書及專案,不過當時我對這個新概念很感興趣與熱中,很想要參與。
與擘劃人生藍圖相同,父親已清楚預想到本書書名:Live Life in Crescendo: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Is Always Ahead of You(原文書名意為:「追求向上人生:最重要的工作總是在前方等著你」,中文書名《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柯維的向上心態》)。他相信,只要採取後來名為「向上心態」(Crescendo Mentality)的態度,不分年齡,不分人生階段,人人都可以不斷向前看,不斷求進步。他時常熱切的談到此書,並鼓勵對人生現狀不滿,或是因過往挑戰,或失敗而氣餒的人,要他們對未來主動積極的思考和行動,並告訴他們,在未來的歲月仍然可以有什麼成就和貢獻。對他而言,最佳的以終為始(他所著《與成功有約》的七個習慣之一),就是為嘉惠別人的人生,持續做出有意義的貢獻。追根究柢,這種向上心態,才是真正持久快樂的鎖鑰。
他對向上心態的信念,不亞於他在專業工作上教過的一切。在動筆寫成書之前,他以始終如一的做法,開始在某些演講中介紹這個概念,到了晚年,也變成他個人的使命宣言。父親十分熱中「追求向上人生」的概念,他深信,只要切實奉行,將對全世界產生無比的正面影響。
我們一起為此書積極準備3年,我定期與他會面,記下他的想法和理念。他總是鼓勵我,甚至催促我寫完延宕全書的我這一部分;不過他也理解,我家有年幼子女,也有其他急迫的事要忙,時間有限。雖然我與他同樣深愛這個主題,一有時間就搜集資料和動筆,很可惜他意外提早離開我們時,我負責的部分仍未寫完。
過去幾年,我終於照他的要求,寫完我負責的故事、例子及評論部分。讀者將發現,書中有些部分的語氣彷彿他還活著,那是刻意寫成那樣。有不少材料是他多年前轉述給我的,反映他當時的思想、經驗、見地。有些材料則取自他的著作、演講、個人談話。我特意決定以他的語氣撰寫本書,因為追求向上人生是他獨特的構想,不是我的。我也納入他人生中的故事與經驗,還有他整個職涯中與不同人的觀察和互動,那些部分經過區分,以顯示那是從我的角度看,用我的語氣寫就的。
他預想中的《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是要向全球讀者介紹「追求向上人生」這個新概念。而在我們全家人的心目中,本書代表他的最終貢獻:他的「最後演講」,他的蓋棺之作。雨果寫道:「威力最強的概念,非時機正當道者莫屬。」父親雖然寫過許多強調原則的著作,但是我們相信,本書背後的向上心態概念獨樹一幟,更是當今現世所迫切需要的。他預見向上心態將促進人們帶著希望與樂觀指望未來,相信我們永遠可以成長和學習,服務和貢獻,不分人生任何階段,也相信你我最大最重要的成就,還等在前方。
本書集中於這個單一核心概念,分成代表不同階段和年齡的四部分,來說明這個原則,好協助並加強讀者理解,也提供在人生各時期實踐這種心態的方法。父親和我為了凸顯這個概念,希望納入多樣化的故事,及鼓舞人心的實例,或取自名人,也取自「凡夫俗子」。我們希望別人的經歷能夠讓人相信,自己也能不斷做出正面的貢獻,對本身影響圈內的人,使其人生變得不一樣。
➢【書籍資訊】《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柯維的向上心態》
Live Life in Crescendo: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Is Always Ahead of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