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以下用歐本海默),世人稱呼他「原子彈之父」。在人類歷史上的首枚原子彈試爆成功的當天,歐本海默看著試爆的畫面,腦中浮現《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詩:「我成了死亡之神,毀滅世界的元凶。」
這位再過兩年多就要榮登高等研究院院長寶座的人,抓著那連接階梯與屋椽的大柱子,讓自己保持平衡、冷靜。歐本海默內心想著:「我得保持清醒才行。」
緊張、興奮都不足以形容他此刻的心情,他藍褐色的雙眼掃視著前面的技術員及儀器。這位又高又瘦、面容憔悴的科學家,幾乎是屏氣凝神。時鐘指著清晨5點29分,可是在南方九公里遠的碉堡主控室內卻燈火通明,如同白晝,因為水銀燈正照射在一列布滿了旋鈕、開關、伏特計、示波器、五色燈號、繼電器、保險絲,序向計時裝置以及引爆電路等設備的控制板上。這些東西現在都沐浴在一片黃色光輝裡,以便電視攝影機能順利拍攝場上的一舉一動,工作人員則聚精會神的記錄這部「啟示錄」(apocalypse)電子訊息,世界末日就要來臨,只差⋯⋯最後四十五秒。
所有的儀表設備都與天花板垂掛下來的電纜連接,活像一條條葡萄藤。這些電纜都朝同一個方向—即距主控室約十公里遠的爆炸中心發射塔。塔頂放置的是全世界第一枚原子彈,一顆面目猙獰的圓球,裡頭布滿纜線、內爆透鏡和雷管,亦即圈內人俗稱的「小把戲」(the gadget)。此時此刻,它正是萬方矚目的焦點:艾利森(Sam Allison)負責倒數計時;何尼哥(Don Hornig)手按碼錶;爆破專家奇士塔考斯基(George Kistiakowsky),先前才以十塊錢賠一個月薪水,和計畫主持人打賭「小把戲」可正常引爆。共有大約二十來個人在主控室守候這最後的計秒時刻,拭目以待這樁分割陰陽界的大事發生。
艾利森扯開嗓門,一個字一個字清晰的數著最後冗長的幾秒,聲音劃破空際,傳遍三一區(Trinity Site)。「十⋯⋯九⋯⋯八⋯⋯」迴音響徹北方九公里遠的觀察遮蔽站,裡面守在崗位上的普林斯頓物理學家威爾森(Robert Wilson)擔心風向問題,因為爆炸後的蕈狀雲將會迅速的掠過上空。倒數的聲音也傳抵基地營(Base Camp),那兒有拉比和費米等人臉朝著試爆點的反方向,在沙漠地上一字排開。在主控室西北方三十二公里的坎培尼亞山(Compania Hill),費曼、貝特(Hans Bethe)和泰勒守候在收音機旁聽廣播:「⋯⋯七⋯⋯六⋯⋯五⋯⋯四⋯⋯」
在主控台所在的碉堡內,喊出死亡世紀最後幾秒—「三⋯⋯二⋯⋯一」之後,艾利森想到大爆炸可能送出強大電子脈衝到手上的麥克風,將會受電殛而死,於是自肺腑吼出最後一聲「零!」時,便將麥克風像個燙手山芋似的甩開。
緊接著是一段暴風雨前的寧靜,心跳、世界、甚至時間本身似乎都暫時停止了⋯⋯然後儀表板突然閃起陣陣攝人心魄的光芒,好像閃電正好擊中走道外的廊柱⋯⋯在這令人眼盲心驚的時刻,轟隆如雷的響聲穿越天地,令人不寒而慄。一團熔岩似的火球冉冉上升,遠離沙漠地表的時刻,幾行《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詩,突然閃過歐本海默的腦際,他仍倚著柱子站立著⋯⋯
我成了死亡之神,
毀滅世界的元凶。
奧本海默1》那一年,奧本海默率一群天才科學家深入沙漠 力抗希特勒納粹、日本天皇步步進逼
奧本海默2》「3...2...1」 還原「全世界第一枚原子彈」發射前的驚心動魄45秒!
奧本海默3》老菸槍、咬指甲、藍襯衫... 起底「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4》「他極有可能是蘇聯特務」 奧本海默晚年為何身陷一場政治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