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有人形容日本的茶道是「和敬清寂」,而我們的茶道則是「人情義理」,這樣的形容是很貼切的。
圖片來源:unsplash
比起現在講究茶道的朋友們,我父母那一代喝茶可真簡單多了。他們使用的茶具就只有一個厚厚的玻璃杯,杯上繪著傳統的梅蘭竹菊圖案,加上半透明的塑膠蓋,蓋子正中央還鼓起一個圓凸點,方便用手掀開它。那個年代的幫傭,一早起來先燒一壺水,水開了讓它在爐子上多滾幾分鐘,再抓一小撮茶葉放入玻璃杯,提起滾燙的開水沖下去,沖到杯底約五分之一就蓋上,這是沖茶。
然後等呀等,等到主人醒來,咳嗽兩聲,傭人知道該泡茶了,於是開水再滾一下,把沖好的茶水加到八分滿,過一下,再端去給主人。主人的習慣是端起杯子吹個三四下,然後緩緩的喝下一口,滿足的吐口氣,似乎表示這又是美好一日的開始。
那杯茶,就跟著主人一整天,一次次加水,從濃喝到淡。他們那一代,大多這樣喝茶,濃茶喝得出恬淡的滋味,淡到快沒味了還能用滾燙的水享受它的溫度。那是一種儉樸自在、愛物惜物的生活態度。——這是我對茶的第一個記憶。
我對茶的第二個記憶,場景從家庭轉到企業,見證了人與杯子之間的情誼。那次是去幫一位企業家第二代裝修公司的新辦公室。他曾經遠赴國外留學,帶回一套嶄新的企管觀念,希望讓企業年輕三十歲,要我們把新辦公室設計得很現代。完工搬遷那天,我們一起欣賞那嶄新的氣象,卻見員工一個個拿著繪了梅蘭竹菊的玻璃杯進來,杯上是透明的塑膠蓋,杯裡是暈黃色的茶水與大概也是要泡一整天的茶葉。企業家第二代搖搖頭,嘆口氣,大概覺得很殺風景。當時我就想,他對梅蘭竹菊的印象顯然和我有一大段距離。
他並不死心。為了讓茶杯也符合新辦公室的現代風格,他幫員工挑選了剛上市的不鏽鋼杯,線條極簡新穎,價錢也頗不便宜。如此費心又費錢,是希望跟員工在一個新氣象的氛圍裡繼續打拚事業。哪知老員工並不領情─因為用不慣那新款的茶杯,竟一狀告到他老爸那兒去!一手帶大企業的老爸,當然也很珍惜這些從年輕時就跟著他打天下的老員工,於是從善如流,下令回收所有的不鏽鋼杯。於是老員工又快樂的拿著梅蘭竹菊的玻璃杯,泡著一天一杯的茶。
不久之後,我到年輕企業家的家中作客,發現他書桌上整齊堆置著那些線條極簡的不鏽鋼杯,活像一組近年流行的「裝置藝術」。那批杯子,如今都成了經典,雖然改變了功能,那前後的過程卻留給我深刻的記憶。
我對茶的第三個印象,是在以木雕聞名的三義喝「老人茶」。那些人家有各種泡茶的用具與大大小小的壺和杯,很像老人在玩「家家酒」。那時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許多人為了工作常常忙得連睡覺的時間也沒有。「老人茶」的由來,大概是只有老人才有閒工夫慢慢品嘗吧!但喝「老人茶」的不一定是老人,周遭的環境也無法讓人感受靜心品嘗的樂趣。
我在三義看到的「老人茶」,都有一張樹頭雕刻的大桌子,是三義木雕的衍生產品。那些年歲古老的樹頭,不但奇形怪狀,而且都有獨特的年輪,可惜美麗的造型和紋路都被亮光漆密密覆蓋著,聞不到一絲絲古木的芬芳氣息。
木桌的旁邊,立著燒開水的鐵架子,底下是瓦斯爐或酒精燈,上面放著好大的鋁壺;還有一個好小好小的紫砂壺,以及各種挖掏茶葉的道具——最粗糙的金屬大壺,配以最名貴的宜興小壺,不成比例,看起來很不協調。
他們泡茶時,小壺內塞滿茶葉,注入熱開水後還要提起大鋁壺將小壺淋上幾遍,因此木桌中間還挖了一個洞,鋪上沉亮的不鏽鋼板,底下接一條塑膠管,好把淋下來的水接到水桶裡,讓我不禁把它與病人住院時的導尿管聯想在一起。
小壺的茶泡好後,先倒入一個有嘴的陶杯,再由主人一一傾入客人的小杯。喝了幾回以後,主人就用一個挖具把擁擠的茶葉自小壺裡挖出來,再塞滿新的茶葉,重新注入水……如此幾遍,周而復始。我想,那些挖出來的茶葉應該還有味道的,卻那樣沒有尊嚴的被攤在一旁,讓我覺得好疼惜。
那木頭雕的大桌上,還放著大小不等、花色凌亂的各式茶葉罐,一碟碟放在塑膠盤內的瓜子、花生、小點心,以及剝下來的碎殼和糖紙。桌子的正前方,則是一排電視櫃,除了電視,還有各種紀念牌、花器、紀念照、書報雜誌。電視機正開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景物,哇啦哇啦的各種聲音,在我眼前不斷變換……坐在那裡時,視覺聽覺味覺都有點錯亂,我不禁懷念起繪著梅蘭竹菊的玻璃茶杯,多麼單純的一天一杯茶!
「老人茶」的風潮,後來漸漸沒落了。近幾年來,台灣的生活文化越來越講求品味,茶道的風氣趨向安靜自在,泡出好茶的高手也越來越多。他們用心的推廣茶道藝術,與茶相關的活動、以茶會友的茶會也很蓬勃,而且茶會上的一切,都看得出細緻的美學層次。例如花藝的構圖、布料竹類的裝飾、研發的茶點心,都精緻而有創意,更能烘托會場的氣氛。
這種茶會,不像日本茶道那麼講究拘謹的禮數。有人形容日本的茶道是「和敬清寂」,而我們的茶道則是「人情義理」,這樣的形容是很貼切的。當我們靜心品茶時,彷彿是禪坐,最適合現代人忙裡偷閒,陶冶性情,享受俗慮一清、自由自在的喜悅。
我有多位熱心茶道的朋友,常有機會跟著他們參觀和學習。記憶最深也最有意義的一次,是浩浩蕩蕩300多人一起上阿里山,到種茶的農民家舉行茶會。那次茶會的目的,是要謝謝茶農們做出世界一流的茶,也讓他們知道:我們如何品嘗你們種出來的好茶。那次活動也結合了藝術家事先進駐,將當地的資源做成藝術品;美食家也事先進駐,跟當地的家庭一起以在地的食材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
幾個山區不同村落的人,加上平地來的,約有450人,分散住在茶農家裡。主辦人事先到各家幫忙打理,理出一個茶會所需的環境氛圍,然後大家就分別到每一戶輪流品茶。樸實的茶農看著遠來的訪客如此安靜的聽他如何種茶,聞他的茶,品他的茶,論他的茶……他們領會到都市人對於氛圍追求的用心,也終於知道,辛苦的種植和製作,換來愛茶者的疼惜與尊敬,大家都交流得好開心。當天晚上,在瑞里山區的源興宮前,他們還舉行了舞龍舞獅的謝神典禮,山上的孩子們排練了很久的表演節目,更把整個活動帶向高潮。
第二天早上,都市人醒來時,農家已空無一人,各自下茶園工作去了。充分掌握清晨的露水與陽光,對做茶的人而言,就是他們的致勝之道。我走到屋外,只見霧氣繞著山間,好像神仙就要從那裡走出來。神仙住的地方靈氣逼人,這群有福氣有靈氣的農人,做出來的茶當然是一等的好茶!
雖然有機會參加茶會的活動,我對茶葉還是很外行。因為從事設計工作,比較感興趣的其實是茶具的線條。尤其鍾愛最古老的白瓷蓋碗:它的比例玲瓏有致,彎曲的弧度和口脣接觸的位置也都合適完美,是我心目中最傳統也最美的茶杯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