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中國人常常送給別人「福慧雙修」這四個字。長輩們常說,當福德與智慧具足時,一切成就的因緣也將出現。有別於其他的祝福語,這四個字有一個動詞,就是「修」字。
圖片來源:unsplash
仁喜家有個流傳三代的故事。
這故事是跟佛菩薩有關的。
仁喜的阿嬤,年輕時連生了4個女兒,深恐無後為大,就對仁喜的阿公說:「請你娶妾吧!我生不出兒子。」─那年阿公已37歲了。但是阿公安慰她,聽說浙江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很靈驗,他想由台灣坐船去普陀山求觀世音菩薩,不久之後,10月下旬,他真的千里迢迢去了普陀山。過了5年,阿嬤生了第5個女兒,42歲的阿公再次前往普陀山,但回來後仍然沒有喜訊。阿嬤哭泣的請他放棄她,阿公還是堅決不肯放棄。
又過了5年,47歲的阿公三度前往普陀山,依例在洞窟深處低頭長跪,虔誠的求菩薩賜給他兒子。過了一個多小時,他抬起頭來,忽見一身白衣的觀世音菩薩,垂著眉張著雙手站在他前方,他於是又低下頭繼續誠心的懇求……。那次回到台灣2年之後,阿公49歲時阿嬤生了第一個兒子,然後阿公51歲、53歲時又生了2個兒子。有了3個兒子的阿公自是滿心欣慰,對佛教的信奉也更虔誠了。
阿公在桃園的家有很大的庭園,他對自己與家用都很儉省,卻時常行善助人,對寺廟或救貧的捐款,尤其是不遺餘力。他還曾經請一位專門講善行故事的人到家裡住,晚上在庭園裡講古給鄉親聽,內容多半是與佛祖有關的事蹟與教人行善的故事。
阿公活到88歲,彌留之際突然大聲的對站在床邊的孩子們說:「佛祖來接我了!你們還不快跪下!」說完了這句話,他即往生而去。
仁喜的父親是阿公的第二個兒子,他很喜歡對兒女說阿公阿嬤的故事,「你們都是佛祖所賜的孩子!」最後他總是這麼說。——仁喜虔信佛教,跟家庭信仰也許有直接的關係。
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常聽師長說,做學生不只是要學習知識,更要學習理性,強化意志,將來才能克服各種生存的難關。但是人身是血肉之軀,人世有各種艱難挑戰,希望獲得某種趨吉避凶的宗教力量,藉以沉潛心靈,以此安身立命。人對於宗教信仰,大多來自家庭的傳統,或者來自朋友的影響,也有些人則是在情感受挫或心靈困惑時,尋求精神的依託,或是對人存在的哲學性思維想得到答案時,會希望在宗教裡獲得身心安頓的天地。
我所生長的台灣,宗教信仰,經歷了300多年融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不論是東方的儒教、道教、佛教、一貫道,或是來自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現在都漸漸的跟我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其教義、儀式、組織不但具有潛移默化、凝聚共識的力量,甚至產生了命運一體的觀念。尤其是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在各地廟宇舉辦各種廟會與節慶活動、教會傳福音等,無不反映了老百姓敬天、感恩、祈求平安的生活意願,也成為熱鬧活絡,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中國人常常送給別人「福慧雙修」這四個字。長輩們常說,當福德與智慧具足時,一切成就的因緣也將出現。有別於其他的祝福語,這四個字有一個動詞,就是「修」字,代表福德與智慧是需要「修習」與「積累」的,是一門需要具體實踐的課程。
在台灣,各宗教都努力的教導並宣揚善行的理念,這都是人生修習的課程。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有所信仰,接觸各類宗教儀式,但要想清楚,不要極端、怪力亂神,思維除了趨吉避凶以外,自己信仰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比如佛教會說:「離苦得樂,解脫生死。」基督教會說:「今生得喜樂平安,將來有永生。」認知在達到目的前所走過的方法或儀式,可能只是必經的道路,不需要執著其中。多讀原始經典,自然有智慧分辨,如此方可引領自己走在安全的信仰之路。
宗教除了帶來豐富的社交的律動與文化生活,還能夠帶給我們的是,在這個極度競爭、價值無序、欲求生存的生活下,或者說這個精神壓力幾近崩潰的環境下,沒有準則的世間亂象中,提供一個心靈的成長、鍛鍊、撫慰,更甚是醫療的良方,讓我們擁有福德與智慧,有超越狹隘自我的可能,走上信仰的終極目的。而最重要的是鼓勵著我們在「福慧雙修」這門人生課程上,不斷的修習與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