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如何捕捉故事靈感?《爆文故事力》一書分享,關注生活,找到容易引發共鳴的經驗。因此,多一點「關注」吧!值得你關注的人、事、物,其實一直在那裡。
圖片來源:Pexels
故事力公式:關注生活,找到容易引發共鳴的經驗
孝順兒子的震撼
出生於1987年的我,已婚,育有兩個孩子,正在體驗很多3、40歲的人都有共鳴的「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而奔跑」。因為事業正處於上升期,我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很努力的平衡著工作和生活,也難免遇到平衡不好的情況。
前2年,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我經常需要前往全國各地出差,進行授課和分享,即使不出差也非常忙碌,經常無法回家吃晚飯,久而久之,在家的時間愈來愈少,跟家人互動的時間也愈來愈少。
幸運的是,我的父母還算年輕且願意幫忙,週一到週五,我們夫妻倆都比較忙的時候,他們會住在我家,幫我帶小孩,到了週末,他們再回到自己家,給我們這個小家庭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日復一日,這好像成了我們家約定俗成的「運作模式」。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我想強調自己因為工作太忙而沒時間陪家人,並對這種無法陪伴和忽視表示懊惱?其實不是,單就「陪伴」來說,我對自己還算滿意,不管平時多忙,週末我通常不安排工作,會空出時間陪家人。之所以會這麼做,歸功於我年少時,爸爸的「以身作則」。
在我最需要陪伴的童年時代,爸爸的工作也很忙,工作日也經常不回家吃晚飯,但他從未缺席我的成長,一到週末,他就會千方百計的安排時間帶我出去玩。因此,和身邊人相比,我的家庭觀念非常深,到了週末,會找各種機會和家人聚在一起。
我知道爸爸最喜歡吃美食,所以週末晚上我經常帶著家人到處「覓食」,開心一下。久而久之,在外人看來,我算是孝順的兒子,我自己也一直這樣認為。直到有一天,爸爸忍無可忍的打了一通電話給我,言語中盡是他對我的失望,我才意識到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
重新理解父母
我記得那是尋常日子的下午3點,爸爸突然打電話給我,嚇了我一跳。他很少打電話給我,就算偶爾有事情,也大多用訊息聯繫,現在是發生什麼不得了的事情嗎?詫異的我立刻接起電話。
本以為電話那頭會立刻傳來急急忙忙的聲音,告訴我發生什麼急事,沒想到,電話那頭先停頓了幾秒,然後傳來爸爸用少有的嚴肅語氣一字一句的說:「嘉華,其實,我對你很失望。」聽到這個開場白,我當場瞪大眼睛。要知道,這是爸爸第一次對我說這麼重的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我還沒反應,爸爸接著說:「我感覺,現在你完全不尊重我,要去哪裡、要做什麼決定,都不會跟我商量,而且,你奶奶現在九十多歲了,你也不常去看看她…」聽著爸爸絮絮叨叨說了一通,我恍然大悟,明白了這通電話的導火線──昨天晚上我打了一通電話給他,開口就說:「爸,這個週末我帶兩個小孩回汕頭玩兩天。」在電話裡,我沒有說突然決定回汕頭的原因,也沒有說具體計畫,在他聽來,很可能覺得我只是在「通知」他,這種口吻讓他覺得不舒服。
雖然馬上明白爸爸對我說重話的前因後果,但對於他這樣說我,當下的我滿肚子委屈,忍不住立刻回嘴:「回汕頭不是每年都會規劃的行程嗎(孩子的外婆家在汕頭)?我以為你知道啊!平時,工作日下午,只要我有時間就會去探望奶奶,見面的次數並不少,只是沒有每次都跟你說,不信的話,你可以去問奶奶…。」
我連珠炮般解釋了半天,大概意思可以總結為兩點,一個是「我以為你知道」,另一個是「我以為我不用講」。爸爸靜靜聽我說完後,沒有說半句話就把電話掛了。這件事無疾而終,我想再開口,卻很難找到適合的契機,就那樣被懸在半空中。
幾天後,等我冷靜下來回想這件事時,突然發現,這不就是現在很多子女的普遍行為模式嗎?看似很理解父母,卻從未真正關注什麼是他們喜歡的、想要的、需要的,只是悶頭按照我們的方式來安排一切,並在潛意識裡勾劃著他們對我們滿意、認可的樣子,甚至為此沾沾自喜。
以我爸爸為例,他是典型一家之主型的男人,生活中很多事都是他說了算,所以在前文提到的那件事上,他感到失望不是因為不理解我帶孩子去汕頭,而是我沒有在做決定前徵詢他的意見,就直接給他「答案」,讓他覺得「沒有存在感」,感覺「不被尊重」。
想清楚這一點之後,在後續的互動中,就算我知道爸爸一定理解、同意我的做法,我也會先用徵詢意見的口吻問他:「你覺得呢?你認為可以嗎?」他覺得被尊重了,一切就都好辦了。
網路上說,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我要再多加上一句:有一種知道,叫我覺得爸爸知道。其實,很多家庭問題都源於「自以為」、源於「我覺得」。只要多一點關注,就會發現看似親近的人身上,還有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
以「關注」取代「以為」
知名主持人撒貝寧說過這樣一句話:「如若可以,每個人都喜歡以自己的方式過一生。」我們年少時,渴求掙脫父母的束縛,證明自己可以;父母年紀大了,轉而渴望子女尊重他們的意見,證明自己還有用。
兩代人,需要互相尊重和成全。對父母真正的「關注」,是我們明確知道他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並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讓他們知道我們做了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單純的「以為」,我做了,不用說,他們就應該理解、應該滿意。如果只是「我以為」,很容易陷入「自嗨」,甚至讓雙方都覺得委屈。多一點「關注」吧!值得你關注的人、事、物,其實一直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