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人在二十多歲時為欲望纏身;三十多歲時則忙於應付;四十多歲時對世間事物自有判斷。
我二十多歲時的反思,多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從內在觀點出發。人們天生有了解自我和世界的欲望,這種欲望在二十多歲時成熟。
我喜歡的聖者格雷西安修士,是十七世紀的修道院方丈。他在日記裡寫道:「人在二十多歲時為欲望纏身;三十多歲時則忙於應付;四十多歲時對世間事物自有判斷。」
我現在進入了判斷期,我始終認為,事實上「內省」不是了解認知或情感的好方法,即使對自己也不好。
自覺可以有另外的視角,「第三人稱」的視角—這是外來的視野,也就是科學的視野。就某種程度而言,這是最困難的角度,因為我的每一部分都吵著要反對他。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個難以跨越的門檻,要他像個公正的見證人看自己實在不容易。
但我深信,要深入了解「認知」與「情感」的本質(即使是自己的),你最後總要了解腦與身是怎麼工作的—這是另一章的故事。
摘自《理性之夢》
數位編輯整理:林文珠,邱千瑜
Photo:Anderson Mancini,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