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人在二十多歲時為欲望纏身;三十多歲時則忙於應付;四十多歲時對世間事物自有判斷。
我二十多歲時的反思,多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從內在觀點出發。人們天生有了解自我和世界的欲望,這種欲望在二十多歲時成熟。
我喜歡的聖者格雷西安修士,是十七世紀的修道院方丈。他在日記裡寫道:「人在二十多歲時為欲望纏身;三十多歲時則忙於應付;四十多歲時對世間事物自有判斷。」
我現在進入了判斷期,我始終認為,事實上「內省」不是了解認知或情感的好方法,即使對自己也不好。
自覺可以有另外的視角,「第三人稱」的視角—這是外來的視野,也就是科學的視野。就某種程度而言,這是最困難的角度,因為我的每一部分都吵著要反對他。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個難以跨越的門檻,要他像個公正的見證人看自己實在不容易。
但我深信,要深入了解「認知」與「情感」的本質(即使是自己的),你最後總要了解腦與身是怎麼工作的—這是另一章的故事。
摘自《理性之夢》
數位編輯整理:林文珠,邱千瑜
Photo:Anderson Mancini,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