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當時代改變,大學和社會間的辯證是一個動力,它也可能使脆弱的大學解體。某些人更認為大學早已解體了。
要尋找知識團體,首要且最佳的地方,當然是在大學之中。大學是保存知識的機構,而且只能漸漸適應改變。正由於這種保守主義,大學的主要資產——傑出的智識,才得以確保。大學的功能包含技術和知識的網路,但這些很容易受到破壞,它們是脆弱的社會結構。我們必須在現代大學所代表的偉大成就中,看看背後的努力與掙扎。
在民主社會中,大學面臨的挑戰是提升知識至最高、最完美的境界,保存傳統價值與自由,保護意見不同的人,及教育年輕的一代。這些工作都要在輿論所支配的大環境中完成,但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也許並不能認定大學所提升的價值。而當時代改變時,大學和社會間的辯證是一個動力,它也可能使脆弱的大學解體。某些人更認為大學早已解體了。
「知識工廠」?
我曾詢問幾位在二次大戰後,經歷過高等教育巨變的校長,他們在那個時期看到了什麼?他們的回答令我非常驚訝,他們認為最大的變化在於法律、醫學、商業等學院的興起及其影響。大學已經不再是傳播人類價值的機構,而變成了「知識工廠」,專門生產現代社會賴以生存的專業人士。大學校長的主要工作也不只是訓練、教育、指導人才,而是籌措資金。我不禁要問:到底是誰在掌管學校?
戰後,大學教授(尤其是年資較淺的階層)的地位明顯式微。在過去十年,這種情形比1960 年代高中老師所面臨的更為嚴重,這很可能是由於教授已變成「知識工廠」的雇員,而非創造文明與高等文化的傳播者。1950 年代,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時,有一次會見資深教授時說:「我真高興能與大學的雇員會面。」這時,物理學家拉比(I. I. Rabi)立刻駁斥道:「校長先生,我們不是大學的雇員,我們就是大學。」
摘自《理性之夢》
數位編輯整理:林柏安,邱千瑜
Photo:Thomas Galvez,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