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當時代改變,大學和社會間的辯證是一個動力,它也可能使脆弱的大學解體。某些人更認為大學早已解體了。
要尋找知識團體,首要且最佳的地方,當然是在大學之中。大學是保存知識的機構,而且只能漸漸適應改變。正由於這種保守主義,大學的主要資產——傑出的智識,才得以確保。大學的功能包含技術和知識的網路,但這些很容易受到破壞,它們是脆弱的社會結構。我們必須在現代大學所代表的偉大成就中,看看背後的努力與掙扎。
在民主社會中,大學面臨的挑戰是提升知識至最高、最完美的境界,保存傳統價值與自由,保護意見不同的人,及教育年輕的一代。這些工作都要在輿論所支配的大環境中完成,但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也許並不能認定大學所提升的價值。而當時代改變時,大學和社會間的辯證是一個動力,它也可能使脆弱的大學解體。某些人更認為大學早已解體了。
「知識工廠」?
我曾詢問幾位在二次大戰後,經歷過高等教育巨變的校長,他們在那個時期看到了什麼?他們的回答令我非常驚訝,他們認為最大的變化在於法律、醫學、商業等學院的興起及其影響。大學已經不再是傳播人類價值的機構,而變成了「知識工廠」,專門生產現代社會賴以生存的專業人士。大學校長的主要工作也不只是訓練、教育、指導人才,而是籌措資金。我不禁要問:到底是誰在掌管學校?
戰後,大學教授(尤其是年資較淺的階層)的地位明顯式微。在過去十年,這種情形比1960 年代高中老師所面臨的更為嚴重,這很可能是由於教授已變成「知識工廠」的雇員,而非創造文明與高等文化的傳播者。1950 年代,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時,有一次會見資深教授時說:「我真高興能與大學的雇員會面。」這時,物理學家拉比(I. I. Rabi)立刻駁斥道:「校長先生,我們不是大學的雇員,我們就是大學。」
摘自《理性之夢》
數位編輯整理:林柏安,邱千瑜
Photo:Thomas Galvez,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