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未來力:打造不被AI取代的19種關鍵技能》作者友村晉書中指出,身處在這個轉型時期,如果抱持「自己才不會輸給 AI」的想法,那就太吃虧了。這樣的想法看似勇敢,但在這個必須與包括 AI 在內各種科技共存的時代,可說是過於消極。
※本文出自於《未來力:打造不被AI取代的19種關鍵技能》中的「技能4:科技運用力」
這看似與上述的「拒絕推薦力」相互矛盾,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科技運用力」 指的是不厭惡科技,能接受並靈活運用科技的技能。
厭惡科技指的是,例如因為擔心 AI 奪走自己的工作而產生敵對心態,或是無法放下情感上的執著,認為唯有透過人們踏實努力,工作才有價值。
科技是補強我們工作的夥伴和助手,也可說是祕書和下屬。讓科技成為自己的助力,認同彼此共存的關係,靈活運用進而提高生產力,這就是科技運用力。
這不是要你成為寫程式高手的艱深技能,還請放心。
● 需要的理由 ❶:科技能做到的事就交給科技
相信很多人已經實際感受到,那些工作能力強的商務人士、步步高升的商務人士,他們正積極運用科技提升業務效率,增加生產力。
這些升職之後變得更加忙碌的人,是否正為了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而學習科技呢? 我認為正好相反。
運用科技提升業務效率,增加生產
↓
有多餘的時間
↓
利用多餘的時間從事只有自己才做得到、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工作
↓
結果,步步高升
我認為這個順序是未來升遷的基本公式。
這樣的人在被分派到工作的時候,首先會思考有沒有利用科技提升效率的方法。
例如:如果是可以標準化的作業,會思考是否可以利用 RPA;如果是製作簡報資料,則會考慮使用如 ChatGPT 的生成式 AI 創建草稿等,並找出哪些工作是非自己處理不可的。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收入和地位,必然要將科技做得到的事情交給科技。將節省下來的時間集中在只有自己能處理的工作上,才能在工作上做出獨一無二的成果。
引起第4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必然是以 AI 為主的科技。
大家都認為,第4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衝擊將會超越過去的3次革命。身處在這個轉型時期,如果抱持「自己才不會輸給 AI」的想法,那就太吃虧了。
這樣的想法看似勇敢,但在這個必須與包括 AI 在內各種科技共存的時代,可說是過於消極。
這就好像是,明明已經有了汽車這麼方便的交通工具,卻偏偏逞強堅持「自己走路才有意義。我才不會輸給汽車」。
AI 不是敵人,而是應該與之共存的科技,也別忘記我們與AI是以人為主的主從關係。
因此,當接觸 ChatGPT 的時候,不要堅持「也沒什麼了不起,我還比較厲害」,而是應該學習靈活運用AI,將其當作是優秀的助手和祕書。
算盤→計算機→文字處理器→電腦→AI
如果放在這條延伸線上來看,AI 與人類的主從關係就可以一目了然。
不需要親自處理的工作就交給 AI,節省下來的時間應該留給非自己不可的工作。數年後,當知識份子回顧歷史時會發現:「原來當時就是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 現在,我們應該清楚認知自己正處於人類史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漩渦之中。
不能夠掉以輕心,以為「AI的發展還早著呢」。
比爾蓋茲也說:「現在我們認為 AI 做不到的事情,在不久的將來都做得到。」
科技在「加速回報定律」的作用下,發展的速度會愈來愈快,遠超越我們的想像。誤判這一點可能會讓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
在漩渦之中很難察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因此,善用五感保持敏銳、感受時代的變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為此,有必要鍛鍊前面提過的「一手資訊收集力」。
圖片來源:Pexels
● 需要的理由❷:進行盧德運動不會有任何改變
在這樣的時代最應該避免的就是「盧德運動」。「盧德運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發生在英國工業地區的破壞運動,工人以槌子砸毀工廠的機器。
由於機器取代人力,認為工作遭到剝奪或薪資下降的人們,將大規模破壞工廠機器當作主張自己權利的手段。想必這些人抱著「都是機器害我失去了工作!我要把它弄壞!」的想法。
發生「盧德運動」後,現在也會將反對職場導入新科技或無法活用科技的人們稱做「盧德」。
然而歷史證明,「盧德運動」沒有任何意義。
就算進行這樣的破壞運動,也無法阻止文明的進步。
文明會朝著便利的方向義無反顧地前進,且不可逆。
便利的方向未必就代表幸福,但無論如何已經無法回頭,反抗也無濟於事。
例如:這20年來因為出現了以亞馬遜為首的線上書店,實體書店的數量從2萬1千家減少到約半數的1萬1千家。
對我們而言,買書變得非常方便,但同時,在書店工作的人們或經營者可能因此失去了工作。
那麼,我們會因為覺得書店很可憐就改掉在線上購買書籍的習慣嗎?應該改不掉了。
這就是「文明朝著便利的方向義無反顧地前進且不可逆」的意思。
又或者,Uber、DiDi、Grab 的出現,讓我們在國外的交通變得非常便利,但另一方面,計程車業者可能因此面臨倒閉的危機。
關於 Grab,有一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
之前我和家人前往馬來西亞時,在機場弄丟了娃娃車。我有三個孩子,最小的孩子才兩歲,經常在睡覺。他的體重也已經不輕,無法去哪裡都抱著或揹著。
我打電話告訴馬來西亞的友人這件事,他立刻說:「我現在就把娃娃車送去給你。」
實際上,大約20分鐘左右,Grab 就把娃娃車送到了。友人把閒置在家裡的娃娃車用 Grab 送到了我住的飯店。
真是救了我一命,讓我感動不已。同時也覺得太方便了,只要點一點手機上的應用程式,問題就解決了。
透過 Grab,在工作回家的路上只要順便送個貨就能賺取零用金,對使用 Grab 服務的人來說也非常方便。
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日本,首先要買包材,捆包完成後再拿去給宅配業者並支付費用,至少需要1至2個營業日才會送到。
Grab 同時進行了運輸革命和物流革命,讓我印象深刻。
● 需要的理由❸:門外漢將運用科技進入你的產業
「盧德運動」不僅僅是破壞硬體的行為。2023年5月,美國編劇協會大罷工,主要是為了對 Netflix 和 Disney 等知名影音串流平台的製片公司表明將來不排除使用 AI 編劇表達抗議。
這場罷工也可視為是「盧德運動」的一種。如果站在每一位編劇的立場,生成式AI 擅自學習專家撰寫的劇本,這對編劇來說當然是威脅。如此一來,懂得運用生成式 AI 的業餘編劇或外行編劇都有可能進入這個產業,寫出與專業編劇同等的劇本。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設計領域。
然而,以整個產業的角度而言,這將提升生產效率;以整個人類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享受到更豐富、前所未見的影音作品和藝術作品,因此這個趨勢必然無法阻擋。
生成式 AI 帶給業餘人士或門外漢進入專業領域的機會,抵抗這個趨勢的專家能夠獲得的報酬單價將下降,甚至有可能因此失去工作,而順應這個趨勢的人們(也就是發揮科技運用能力的人)則可獲得新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