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極客之道》指出,在探索極客之道時,那些開創性的商業極客和文化進化領域的先驅都在做有趣且重要的工作,但他們一直在平行的軌道上工作,尚未出現有意義的交集。本書的出現正是為了改變這個現狀。
過去幾十年,由一群跨學科社會科學家所進行的研究,已經凝聚成一個稱為「文化進化」(cultural evolution)的研究領域。為了回答一個經典的問題 : 我們人類為什麼會做我們所做的事?這個領域從一個觀察開始切入:我們不是地球上唯一形成文化的物種,但我們是唯一一個能發射太空船和做其他極其困難、複雜事情的物種。這個觀察很快引出一系列問題:
人類文化如何隨時間推移變得更聰明?是什麼加速或減慢知識的累積?為什麼有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成功?當文化發生衝突時,誰會獲勝?文化衰敗最常見的方式是什麼?個人如何獲取、產生和傳遞知識?我們如何平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當個人行為不端時,他們的文化如何令其回歸正軌?
正如接下來將會呈現的,文化進化領域已經研究這些問題好一段時間,並得出經過壓力測試的可靠答案。好消息是,這些答案既適用於企業文化,也適用於人類所創造的其他各種文化。為了解文化進化的答案多有用,讓我們稍微改寫一下上述問題:
創新是如何發生的?是什麼加速或減慢創新?為什麼有些企業比其他企業更創新、更成功?當企業競爭時,誰會獲勝?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失去競爭力最常見的方式是什麼?是什麼讓個人具有生產力?是什麼讓團隊能合作無間?我們該如何才能完美的將人們獲取成功的欲望,與組織的目標協調一致?我們應該預期組織內會出現哪些不良行為?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減少這些行為?
文化進化領域提供我們一種解決這類問題的全新方法,並給出一些新答案。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些問題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而對於我們這些想要在競爭中領先的人來說,更好的消息是:文化進化的見解尚未傳播到商業界。這意味著,我們有絕佳的機會領先他人應用這些知識。
我不記得曾聽過任何管理者(無論他是不是極客)談論過我們將在接下來幾頁介紹的許多關鍵概念:超社會性、聲望與支配地位、高階懲罰、終極問題與近因問題、新聞祕書模組⋯⋯等等。我也不曾在以一般大眾(相對於學術領域讀者)為對象所撰寫的商業書籍中,看過這些概念。我們將在後續章節中探討一些比較熟悉的概念,如合理推諉(plausible deniability)、可觀測性、行為準則、常識、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a)和囚徒困境,儘管這些概念都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應用中仍未獲得足夠的重視。簡而言之,文化進化的新科學尚未從學術界的研討室轉移到企業的董事會和會議室裡。哈佛商學院或任何其他商學院不會教這些(相信我,我在那裡待了十五年)。對我以及(我希望)作為本書讀者的你來說,真正令人興奮的機會在於結合理論與實務,對一些關鍵商業問題產生新的理解。或更具體的說,是來自文化進化領域的一些新理論,以及來自極客企業的一些新做法。
圖片來源:pexels
有趣的巧合是,構成極客之道的實務做法,及解釋極客之道為什麼如此有效的理論,都是二十一世紀的產物。就像我們即將看到的,一些早期具深遠影響的極客商業事件,如第一次 A/B 測試、敏捷軟體開發方法的誕生,就發生在世紀之交時。
那些開創性的商業極客和文化進化領域的先驅都在做有趣且重要的工作,但他們一直在平行的軌道上工作,尚未出現有意義的交集。本書的出現正是為了改變這個現狀。
在探索極客之道時,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可以獲得兩大好處。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好處是,我們能更快取得進展。當務實的工匠與具有理論頭腦的科學家互動時,雙方會互相學習,所有人都可以受益。
工匠希望讓一些東西運作得更好。這個東西可能是海上獨木舟、青蛙皮製成的毒素、蒸汽機或企業。這些人主要依靠智慧、經驗和直覺來指導自己的工作,他們的指導性問題是:「我該如何改進這個東西?」科學家更注重理論,他們的指導性問題是:「為什麼這個東西是以這種方式運作?」為什麼這一艘海上獨木舟比另一艘更快?為什麼以某種特殊方式調配而成的毒素效果更強?為什麼這台蒸汽機或那家企業效率更高?
「如何⋯⋯?」和「為什麼⋯⋯?」這兩種問題交替出現,共同推動世界的進步。工匠經常以改進某樣東西的方式開啟對話,而這會引起科學家的好奇心。例如,科學家們很好奇,為什麼詹姆士‧瓦特(James Watt)的蒸汽機比之前的蒸汽機運作得更好,這些問題催生出熱力學。科學家加強工匠對事物的理解,並給予他們更好的工具。熱力學知名三大定律,幫助無數設計師和工程師建造更好的引擎。「如何」與「為什麼」的相互作用發生在各個領域。
安東尼奧‧史特拉第瓦里(Antonio Stradivari)花費數十年時間,琢磨如何讓弦樂器發出更好的聲音。自從他於1737年去世以來,我們已經深入了解,為什麼他製作的琴會產生如此美妙的聲音,現在我們可以製造出比史特拉第瓦里小提琴更好聽的琴。幾個世紀以來,農民一直在進行作物輪作的實驗,直到喬治‧華盛頓‧卡弗(George Washington Carver)透過化學來解釋,為什麼這是一個好主意。他讓美國南部的種植者輪作消耗氮的棉花,與提供氮的花生或黃豆,來提高產量。
現在正是一個迷人的時刻。大量對組織、文化和學習問題感興趣的人,已達到足以產生群聚效應的規模,其中既有問「如何做」的工匠,也有問「為什麼」的科學家。
本書的基本假設是,把這兩個陣營結合在一起,我們就能在這些被稱為企業的問題上更快取得進展。
更重要的是,這些改進將會持續下去。
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第二個主要好處是,一旦我們有一個理論基礎,說明為什麼這些新實務做法效果更好,我們就能更好的堅持下去:只要我們理解它們運作的基本原理。
已故的偉大管理學者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 Christensen),也是我的導師,他堅信 :「管理者是理論的貪婪消費者」。我認為這不僅適用於管理者,也適用於我們所有人。我們不只想知道某個方法是否有效,更想知道它為什麼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