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奔向祕境》譯者翁仕杰分享,無論你是否認同作者在書中所描述的經歷或觀點,我們都擁有被探索真相吸引的潛力,不管我們如何看待宗教或被文化形塑,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擁抱「活著意味著什麼」的奧祕,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
翁仕杰 /《奔向祕境》譯者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且令人愛不釋手的靈性旅途自傳,作者丹增.普里亞達爾仁波切毫不藏私地分享他奇特神祕的修行經驗,讓我們這般只能聞之驚嘆、心生嚮往的凡夫俗子,得以窺見他因緣殊勝、千載難逢的修行境遇,為我們打開異次元的超凡心靈世界。
在本書《奔向祕境》中,作者訴說他在年僅 6 歲的稚年時期,身為一個印度高種姓婆羅門望族的獨子,卻一直夢到他從未見過的神祕外國僧人。這種不尋常狀況一直反覆出現了 4 年,超出他的理解範圍。奇怪又神祕的感覺讓他感到非常困惑,到底這代表了什麼、要告訴他什麼訊息?對於這個疑惑,他無法忽略,也不能釋懷。他 10 歲時,在某一天破曉之前,他終於忍不住從基督教創辦的菁英中學宿舍中出走,踏上尋找終極答案的修行之旅。
由於被夢境中的神祕景象吸引,他不顧一切地奔向未知之境,企圖挖掘更多更深的隱藏奧祕,因而離奇來到了王舍城靈鷲山的日本寺院,看到佛龕上供奉的高僧遺照,竟然就是出現在他夢中的神祕僧人。這似乎太神奇奧妙而令人難以置信,但他的直覺被無誤地確認,長久以來的疑惑一掃而空。那裡的一切都太熟悉了,是他真正心靈歸屬的寄託之地,內心生起無比堅定想要出家修行的決心,不想繼續留在他今世的俗家。此後他遇到好幾位影響他一生的修行大師,經由他們深具慈悲智慧的引領與愛護,鼓舞他展開了一場超越世俗常軌的靈性修行傳奇。
從一開始接觸在印度欲重振復興佛法的日本佛教,年幼的作者體驗了真誠奉獻於修行的嚴謹克己戒律;之後偶遇如幻現身的印度教師尊,給了他當下最急需的啟示教誨,走出鬱悶的家庭衝突困境;接著因為一心想出家,故意在考大學時不作答而落榜,被父母緊急送到美國天主教學院就讀,見識了當代宗教研究的多元開放學風;修課期間又返回印度,連結了西藏佛教的博大精深傳承,依止聖潔脫俗上師的教導;最後進入哈佛大學神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擔任麻省理工學院首任駐校佛教法師,成為達賴喇嘛倫理與轉化價值中心的執行長,在多個國家推動永續經營的創新人道計畫與跨宗教對談,現在已是活躍於國際的行動派心靈導師,遠遠超出他的家族對他未來生涯發展的預期。
丹增.普里亞達爾仁波切終於如願以償受戒於達賴喇嘛門下,成為從小一心嚮往成為的比丘僧人。但這一切都不是他在踏入冒險旅程時就設想好的,他只不過是回應內心無法壓抑平息的神祕召喚,鼓舞自己成為一位勇敢無懼的靈性追尋者。如同他在本書的序言所說,這場違抗家人期待而展開的旅程,讓他跨越了不同傳統的界線與社會隔閡,其中所遭遇的許多事件與人物,都具有深刻又難解的神祕之處。
當今主流思想會將神祕事件視為不理性的存在,但作者不認為所有人類經驗都能被放入理性或不理性的二元對立範疇中,而且神祕也不限於那些沒有通過理性檢驗的現象。相反地,神祕之事可以做為通往更深奧問題和答案的入口,超乎我們理性心智所能感知的範圍。他指出心靈之中存在某些自成自立的神祕領域,也許要超越語言概念才能理解,但這並未超出人類能力範圍。
在這個科學昌明、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對於親身感官經驗之外的更高靈性奧祕,總是抱持懷疑態度,即使早已習慣使用先進網路影音工具體驗虛擬實境,多少了解現象並非如親眼所見那麼具體實在,仍然走不出有限的科學實證觀念和功利實用心態。多數人對於宗教中所宣稱的靈異神祕現象,總認為逃不過科學之眼的理性檢證,難以自圓其說,所以也不必嚴肅看待,也許只是某些舊有傳統的迷信遺留罷了。這樣的態度我們習以為常,但當不可思議的神奇遭遇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了,打破了我們對既有安穩生活的慣性理解,面對直接擺放在眼前的疑惑、矛盾與挑戰,該怎麼辦?
倘若無法迴避,進入靈性祕境的修行之道將是進入未知境地的艱苦跋涉。對一般人而言,如果沒有過人的勇氣與決心,未知之境總是令人提心吊膽。作者以其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與祕境的接觸交往,以及在人性連結中那些特別的化學反應是怎麼顯現的,這些事都發生在它們自己選定的時間,以及它們自己所設定的條件。這是一個冷硬的事實,我們沒得選擇,只能面對。我們所能做的不過就是開放自己,當它到來時,準備好去擁抱它。」透過真心祈求、冥思修行與上師的加持引導,在某些因緣和合的條件下,也許會有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但是這由業力與願力決定,都不是我們所能預期和控制的。
然而作者也指出,如果心智學會伸展開來,擴大空間,增加彈性,就比較容易接受不確定的狀態,可以擁抱看似矛盾的觀念,無須產生不必要的認知失調壓力,這是一種與神祕經驗相處愉快的方式。我們對於任何立場或觀點的執著也會開始鬆動,我們愛戀自我的執著將逐步放下。如同靈性修行的其他每一個面向,理想上的神祕體驗應該是探索性的和實驗性的。重點在於我們可以擁有自我改正調整的能力,當我們被困住的時候,能不能找到一條便道繞過障礙,不必直接背離原來路徑而逃離?當我們遇到不熟悉的地形,能不能在探索的過程中不迷失本該走的路途?當我們學到某些新事物時,了解到這和先前學到的知識有所矛盾,能不能把它消除而重新畫一張地圖?
普里亞達爾仁波切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他說佛陀教法的前提與承諾是眾生都可以從現有非常不完美的心智開始修行,即使這個心智在能力上非常受限,同時也令人擔憂害怕,而且具有防衛性及陷入棘手習慣的困境,容易繞著圈圈轉,還會背負不適當的情緒包袱蹣跚前行。但是從這個非常難以令人信服的原點開始,我們可以經由修行,將其轉化為一種具有廣大悲心能力及無私之愛的心智,以及能認清真實的智慧,不受我們自己的需求與欲望偏見所遮蔽。
可是我們必須知道,就像所有的事物都是透過練習而產生的,所以轉化不會立即發生,這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逐步學習。但是因為我們正在學習走出習氣慣性,挖掘一種才正要開始發展的能力,不管它是多麼晦暗不明,我們已經引發出了正朝向前往之處的短暫感受。如同看到了太陽升起之前的黎明微光,這些微光鼓舞我們,同時也幫助我們照亮前程。我們的心智本能地會跟召喚我們的光明取得連結,引導我們走向追求靈性真實的奧祕。
在本書的結語中,普里亞達爾仁波切說:「相較於過去與未來無數的追尋者,那些已經選擇要擁抱召喚他們的祕境並跟隨而去的人,我並無不同。我們冥思的本性正是我們之所以生之為人的核心:對於生活的意義與目的感到好奇,而且對驚奇的經驗保持開放。探索我們的靈性能力意味著以覺察過生活,並培養那個覺察,分辨清楚不管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或是在當下這一刻,在我們自己生活中以及和他人的關係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進而容許覺察得以成長。這些全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行為,我們可以朝它們前進,練習它們,強化它們。尋找比生活表面所提供的東西更深刻的意義與目的,正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一個追尋者的理由。」
不管你認不認同他上述的說法,我們很難反駁普理亞達爾仁波切的主張:他相信人類具有沉思冥想的本能,而且我們都擁有被探索真相吸引的潛力;不管我們如何看待宗教或被文化形塑,都會被生命的意義與目的這些更深層的問題所吸引。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擁抱「活著意味著什麼」的奧祕,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儘管我們大都選擇忽視它。
普里亞達爾仁切波精采深刻的靈性探險傳奇也許不是一般人有機會可以體驗的,但我們不必期待自己一定要遇到什麼石破天驚的神奇故事。即使我們靈性修行的旅途沒有太多意外的驚喜,但只要我們能像他全心投入深刻冥思而淬鍊出自己日益增長的覺察,靈性修行的祕境也一樣能隨緣開展,任由我們直奔向前。
普里亞達爾仁波切這本書吸引人的不只是他的奇幻修行冒險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在這些獨特遭遇中所體驗感悟出的奧義,這些應機又深刻的反省,值得我們和他同遊靈性修行之旅時用心深思。正如仁波切在本書最後給大家的呼籲:「我希望你將會看到在我的故事中也映照了某部分的你自己,而我鼓勵你,帶著愉悅的熱情,展開你自己朝自我實現方向前進的冥思旅程。」
靈性的奧祕是可以共享的,我們可以結伴前行,成為彼此修行道上的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