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沒有人是完美的,當面對自己時,我們無所遁形;面對社會責任時,更必須要「自視甚渺」。
我們的一生,會遇上許多選擇的時刻,當我們的生命經驗愈豐富,與真實世界有更多不同面向的接觸,就會產生異於平常的體會及感動。
大衛‧布魯克斯在《品格》一書中描繪的主角生來並非十全十美,每個人的品格亦非完美無缺,可貴的是,我們在生命歷程中總有機會發掘自己,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呼應自己心靈的召喚,更能靠著個人修為達成新的使命。這就是書中所闡述的亞當二號 ──為了別人而非自己──被激發的過程。
書中舉出美國前勞工部長珀金斯(Frances Perkins)的例子:珀金斯出身良好,更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她人生的轉捩點發生在她與熱衷慈善的貴婦人下午茶之時,遭遇附近三角工廠的火災事件,就此改變了她的志向,終生為勞工權益奮戰;而有些人窮其一生不斷面對內心的掙扎,如書中所述,為了黑人權益挑戰當局權威的魯斯丁(Bayard Rustin),他個性極為矛盾,內心總為了自己不可控制的一面痛苦不已,當他的處事態度漸漸走向成熟之後,才發現自己或許不適合擔任社會運動的第一線工作,反而退居幕後,轉為成就他人的重要推手(如後來的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
這讓我非常有感觸。當我們從事公益活動之時,我也時常提醒同仁──「慈善與傲慢是一對雙胞胎」、「服務的人必須自視卑微,時時刻刻檢視自己是否流露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當我們做任何事情,謙遜應是最重要的美德。我們知道,公益平台不只是一個幫助弱勢的場所,更是讓有能力的人可以付出和奉獻的地方。
在《教育應該不一樣》中,我曾提出,我們每個人都該自我約束、明辨是非,尤其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要更小心的為自己所說的話及行為負責,如本書作者意識到「以我為先」的高姿態已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我們的社會常常會不自覺的造神,往往忽略了每個人內心都有亞當一號(履歷表的成績)和亞當二號(追悼文中的美德),一個是只想成就自己、讓生活更優渥的私心,另一種卻可能放棄自己的欲望,甚至願意投入有生之年未必能完成的事業當中。
沒有人是完美的,當面對自己時,我們無所遁形;一旦面對社會責任時,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提醒別人,我們更必須要「自視甚渺」。
編注:布魯克斯引用猶太神學家斯洛維奇克(Joseph Soloveitchik)一九六五年著《孤獨的信仰之人》,提出人類同時具有兩種互斥的本質──亞當一號與亞當二號。亞當一號是職涯導向和企圖心的一面,亞當二號則充滿道德情操,期待能為他人犧牲。
(本文作者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摘自《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序文
數位編輯整理:邱千瑜
Photo:Eelke,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