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面試的科學》指出,每一個不良聘雇造成的生產力與訓練時間損失,可能高達1萬7千至22萬4千美元;毫無準備的代價相當高昂。身為招募經理,你想要的不是隨便雇用一個人,而是雇用合適的人。有一套科學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
給招募經理的建議
身為招募經理,我知道你可能認為與求職者「聊聊天」就叫面試,因為你「只是想先了解一下他們」。我知道你的工作繁忙,根本沒時間制定面試規範,畢竟你只不過是想要雇用一個人。但請聽我說幾句話:如果你抱持這樣的想法 (我只不過想要雇用一個人),你其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製造出更大的問題。抱持這樣的想法很可能會讓你聘用到錯誤的人,與一開始就制定良好的面試規範相比,「我只不過想要雇用一個人」這樣的想法會讓你損失更多時間與金錢。根據估計,每一個不良聘雇造成的生產力與訓練時間損失,可能高達1萬7千至22萬4千美元;毫無準備的代價相當高昂。
你想要的不是隨便雇用一個人,而是雇用合適的人。有一套科學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們知道,模糊會導致偏見。你的面試過程愈有條理,招聘到的人才就愈優秀、愈多元。在面試之前,你必須準備與職缺相關的面試問題,並向每位求職者提出相同的問題。
許多研究指出,我們很容易被美貌左右;或是被光環效應 (halo effect) 影響,也就是根據我們對某人某個特質的感覺,來做出判斷。另外還有「似我效應」(like me effect),即我們傾向於喜歡與我們相似的人。如果你想防止自己做出有偏見的決定,可以從了解自己的面試風格開始,這會讓你知道自己在評估求職者的時候會有那些偏見跟偏好,也會揭露你的面試方式會如何影響你評估他人。
你也可以事先寫下對求職者的期望,這樣你就不會被第一印象左右。你還可以招募一位責任夥伴(account ability partner) *,督促自己落實預設的期望。這一點很關鍵,因為對招募經理來說,自我覺察的最大障礙就是他們的權力。研究顯示,高階領導人和有權勢的人之所以會有盲點,是因為他們缺乏一群願意提供誠實回饋、讓他們負起責任的同事。你的權力愈大,人們批評你的可能性就愈小。因此,找到你信任的人來讓你負起責任,至關重要。
你也應該在面試別人前做好練習。面試的次數愈多,就愈能熟練應對,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招募經理。求職者找工作的時間平均為 6到 9 個月,期間可能會參加多達 30 次面試。
如果你的部門人事流動率比較低,你可能一年只會面試求職者 2 次,這代表求職者的面試經驗比你豐富。你必須了解這一點,並清楚這件事對你帶來的影響。是的,你在面試中確實擁有「權力」,但這有點像一個駕駛教練被一個 15 歲的孩子載著到處跑。當然,你有權力,你坐在駕駛座上,但這不代表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你需要為面試做好充分的準備,制定一個能夠練習和執行的流程與計畫。不要因為熟悉這份工作,就認為自己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面試官。據我所知,最好的技術專家都不是優秀的面試官。同樣的,也不要以為自己掌握權力就代表你一定擅長面試。你必須透過練習、做出一堆錯誤的聘雇決定,然後不斷摸索,才會變得熟練。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完美,那你一定是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