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作者戴文.普萊斯在《擺脫羞愧的練習》提到他與友人一同出門採買的經驗,揭示了現代人面對環保和道德選擇的焦慮。 並反思了在資本主義體系下,個人面臨的消費選擇與道德責任之間的矛盾...
幾年前,我和友人蓋瑞一起出門採買,他是個充滿社會責任感與焦慮感的人。當時,我們正在為蓋瑞家即將舉行的聚會做準備,一路上,他一直在為自己的各種行為道歉,並急忙提出解釋。蓋瑞告訴我,我們之所以去全食超市,是因為那是距離最近的商店,步行過去比開車去兩英里外的奧樂齊超市來得環保。
儘管如此,他仍然告訴我,去一家與資本主義密切相關的連鎖超市購物,讓他感到非常內疚,尤其全食超市隸屬亞馬遜集團,而亞馬遜集團因為虐待員工而惡名遠播。
蓋瑞還說他在背包裡裝滿環保購物袋,但他擔心我們可能會需要多買幾個一次性塑膠袋。在蔬果區,他拿起一盒切好的西瓜,向我解釋他因為關節炎,無法帶一整顆西瓜回家,更別說切開它。然後,他又拿起一包可生物降解的拋棄式餐叉,表示當他症狀發作、沒法洗碗時,可能會需要用上這些東西。
我很想幫蓋瑞處理讓他非常痛苦的家務,但我不可能定期去離家三英里遠的公寓。我沒有車,搭公車又容易暈車,加上每週行程已經讓我難以負荷。我們對此似乎都無能為力,一股沉重的氣氛深深籠罩著在貨架間移動的我們。
我的存在似乎讓蓋瑞感到被監視,彷彿我一直在評判他的選擇,這讓我感覺很不舒服。與此同時,我也對蓋瑞這種手足無措、充滿羞愧感的表現感到沮喪,並開始對自己的決定與無法幫忙感到不安。蓋瑞是否覺得我不該去星巴克購買一次性使用的杯裝咖啡?我沒辦法幫到他,是否讓他覺得我是個很糟糕的朋友?
當他停在那邊仔細研究兩瓶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氣泡礦泉水,試圖弄清楚哪一瓶不是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時,我真想對他大喊:「這是沒有意義的,蓋瑞,我們選哪瓶根本不重要!」他所堅持履行的道德責任讓我倍感壓力,如果可以不要執著於這些議題,或許可以讓我們此刻感覺到的尷尬處境有所改善。
蓋瑞過分關注每個決定會造成的結果,試圖藉此應對氣候變遷的迫切威脅。他就像NBC情境喜劇影集《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中神經質又充滿道德矛盾的哲學家奇迪.阿納貢耶(Chidi Anagonye),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然而,像蓋瑞這樣小心謹慎、博覽群書的人,試圖在超市裡實踐自身信念時,往往會發現,沒有任何一個選項能夠完全符合他的標準。
在影集中,奇迪是個優柔寡斷的廢物,永遠無法做出一個他心目中合乎道德的決定,甚至無法順利選擇自己該喝什麼。從動物權利的觀點來看,杏仁奶優於牛奶,但杏仁奶仍然會造成環境破壞,因為杏樹的生長需要大量的水;生產米漿的耗水量低於杏仁奶,但是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出許多。到底買什麼才是「對的」?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何況每個選項都具有破壞性,因為它們全是由關心業績勝於關心環境的無良企業所生產。
在影集中,奇迪終於了解他之所以被打入「罪惡之地」,並不是因為他選擇喝杏仁奶,而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不僅折磨身邊每個人,而且根本毫無用處。他沒去醫院探望母親,只是因為無法決定母親手術當天該先去探望她,還是先履行幫房東姪子設定手機的承諾。他對各種議題感到苦惱,而且無法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因而錯誤的將所有精力投注在瑣事上。
影集中的奇迪和現實中的蓋瑞,都是透過仔細檢查每一項決定是否合乎道德,來因應「系統性羞愧」所帶來的痛苦。我則和他們相反,往往是用冷漠和麻木來保護自己。十多年前,我在社群平台Tumblr上看到一句話:「資本主義下沒有道德消費。」這句話很快就成為羞愧者與絕望者的口號。我有時也會用這句話(以及它所表達的絕望)來保護自己,避免自己因為製造的垃圾或消費方式而感到羞愧。我告訴自己:全食超市確實製造大量垃圾並剝削員工,但街角雜貨店老闆同樣也剝削員工。資本主義下沒有道德消費,既然沒有理想的選項,所以我不如直接放棄好了。這顯然不是解決問題之道,甚至反映出我從未傾聽自己內心的不適。
蓋瑞在超市中面臨的強烈內在衝突,迫使我重新回到現實。他讓我意識到,我們面前的每一件物品,從種植、收穫、包裝、運輸到上架的過程,有數十個真實的人經手,而且這些人都被困在自己幾乎完全無力影響的系統之中。當然,這是我早就知道的事,但是「資本主義下沒有道德消費」之類的陳腔濫調,似乎正使我開始淡忘這些事實。
在我們四周,有許多消費者不僅希望生活得有意義,還能用消費行為世界帶來正向的改變,這些消費行為是透過工作者的努力而得以實現,但工作者們同樣無法控制雇主的行動與環保實踐。放眼所及,到處都是竭盡所能的工作者,但他們卻發現,無論付出多少努力,都無力改變自己所處的系統。這種人類共同經歷的苦難,幾乎讓我的內心無法承受。
就在我和蓋瑞一起去購物前不久,一則批評全食超市用塑膠容器販售新鮮剝皮橘子的推文,在短時間內被瘋傳。人們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去掉水果天然、可生物降解的外皮,並用一次性塑膠重新包裝?怎麼會有這麼懶惰又浪費的人會去買這種東西?就是因為有這種自私自利的顧客,太平洋上才會到處飄滿垃圾。
全食超市、亞馬遜等公司確實因為過度包裝而浪費大量的紙與塑膠,批評這種做法確實也有所幫助。然而,如果將咎責矛頭指向購買產品的個別消費者,就會忽略真正的罪魁禍首。不幸的是,「系統性羞愧」往往會把我們帶往這個方向,讓我們發現一個普遍問題之下的微小例證,使我們把某些人視為造成問題的罪魁禍首,並對這些糟糕、懶惰的個人大加撻伐。
一個人會去購買用厚重塑膠容器包裝的食品,原因可能有很多。身體不便者(例如蓋瑞)往往會依賴個別包裝的現成食品,因為沒有人能幫他們準備餐食;缺乏育兒支援的忙碌父母往往需要包裝更簡便安全的食物,以免在攜帶過程中不慎汙染袋子裡的乾淨尿片;此外,預先包裝好的食品也能幫助大家庭的掌廚者,簡化烹飪大量餐食的過程。
在一個更好的理想世界裡,蓋瑞相信身邊有人幫忙他切西瓜或洗碗,父母也不用獨立完成所有的餐食準備。但在現實中,這種幫助通常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如此忙碌與孤立,而且大多數人都沒什麼錢,我們往往缺乏足夠精力和資源,為所愛的人提供他們應得的幫助。正因為如此,我們之中有許多人被迫在「勉強去做看似最符合道德的事」和「僅僅度過眼前充滿挑戰性的一天」之間做出抉擇。
全食超市只會藉由下述方式獲利:能讓身心障礙者生活更便利的產品往往被標上高價,身心障礙權益促進者有時稱之為「瘸子稅」;標榜來源符合道德與永續原則的產品價格同樣貴得驚人,而且很少真正符合其品牌宣傳。到頭來,許多消費者不得不透過消費來彌補社會支援的不足,最終還會為自己的消費行為感到羞愧。
無論到哪裡,我們都會接收到鼓勵我們採取負責任行為的訊息,並且要我們藉由做出正確的個人選擇來解決系統性問題。廣告告訴我們要永續消費,卻同時向我們推銷不必要的劣質商品。共乘應用程式要我們多花幾塊錢乘坐節能汽車,卻掩蓋生產這些汽車的公司對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舊金山、芝加哥與洛杉磯等城市對使用塑膠購物袋的人徵稅,轉過頭來又給亞馬遜這樣的超級汙染者提供大規模減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