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從科技邊陲到全球半導體核心,台灣如何在 50 年內崛起,成為晶片戰略要地?《從邊緣到核心》透過歷史脈絡與產業剖析,揭示台灣半導體的崛起關鍵,以及在大國博弈下如何守住矽盾優勢,掌握未來科技競爭的主導權。
川普上任後隨即引爆了全球貿易戰,並且點名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台灣當然沒有偷走美國晶片生意,但台積電也在美國壓力下宣布赴美投資 1000 億。許多人都在問,在大國博弈的地緣政治下,台灣會不會逐漸失去產業領導地位?又該如何保有矽盾優勢,守住關鍵技術和人才?
事實上,半導體是 70 年前還不存在的產業,時至今日,晶片已無所不需,成為 21 世紀的新石油,左右了今日世界的局勢。50 年前台灣還是高科技的沙漠,何以能用 50 年的時間,從一個科技邊緣之島成為今日全球最先進晶片的兵家必爭之地?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奠基者史欽泰、最懂科技產業的經濟學者陳添枝、資深文史作家吳淑敏三人合著的《從邊緣到核心:台灣半導體如何成為世界的心臟》,以歷史為經、科技為緯,給出了掌握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過去、現在、未來,最透澈、最迫切需要的解讀。
本書從全球半導體發展的歷史的軌跡,解析 70 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在一群深具遠見、為國家擘劃未來的財政首長及海外學成歸國的科技專才,如何全心投入創建屬於自己的產業和技術,抓住關鍵的思考與機會,經過 50 年的耕耘,成就今日台灣的護國群山。而工研院當時正扮演台灣科技和產業大腦的角色,匯聚了這群有科技專長的人才,在艱困的時局和財政中,篳路藍縷、一步一腳印地孕育了台灣半導體技術,並將科技產業化,造就了今日台灣傲視全球的科技實力。
書中對於台日韓科技業的王者之爭、半導體業的合縱連橫,從台灣半導體產業競爭優劣勢到國際地緣政治角力,特別是 80 年代的半導體大國日本,因「美日半導體協定」一蹶不振的歷史經驗,以及中國如何以國家之力發展半導體,追趕台美,皆有深入的探討與分析。近年因中美對抗引發的地緣政治,不僅牽動全球局勢,在在影響著每家企業和每個人,該如何面對這場大國博弈,守住關鍵技術和人才?三位作者,或者親自參與了這段歷史,或者見證了這段歷史,在本書中給予了許多洞見和提醒。